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9月1日在"开学第一课"专题节目中,教育部特别推出了"幸福"主题,讨论"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一时间"幸福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幸福教育涉及社会、家庭、学校许多方面,笔者认为快乐课堂应该是幸福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而在校80%的时间又是在课堂上度过。如果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向,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基础上进行,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教育的幸福。那么快乐课堂从哪来呢?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以"说"为突破口,以此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情感因素,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的是:"这个问题谁会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会的举手回答,不会的老师也不提问这样的课堂方式,所以课堂上出现的都是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回答问题.他们怕出错,他们怕看到老师眼神中的不耐烦,更怕被老师无情阻断.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好课像登山",他说,怎么上山?  相似文献   

3.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路走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是否就是我们以往所追求的"高容量""高密度""高强度""高正确率"的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定位有效的教学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很重要的。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数学  相似文献   

4.
<正>在学校教学教育中,总会发现一名甚至几名"差生",这些"差生"让教师与家长相当头疼。"差生"又称"问题学生"、"潜能生",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他们呢?用什么方法来转变他们呢?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另辟蹊径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很多科任教师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往往会"理所当然"地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这样一来,在他们的课堂上,优等生越看越喜欢,"后进生"横看竖看都不入眼!可是,这些老师是否想过,其实越是"后进生",他们的内心越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长此以往,常常会导致"后进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来宣泄内心的不平衡,课堂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策划人语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让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课堂教学由以往的"追求学习的结果"变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学目的也由追求"讲完了"转向追问"学会了吗""会学了吗",越来越多的课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也好,"后进生"也罢,不论称呼怎么变,变不了的是他们的"本质"——一些教师眼中的"差生"。他们在学习上"迟钝",品质上有"瑕疵",教育他们的过程就成了剥茧的过程,一些教师的耐心被消磨殆尽,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无药可救"。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学生无药可救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8.
<正>策划人语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学习基础、学习水平有所不同,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和分析学情,才能使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什么?哪些学习经验能作为新知学习的基础?课堂中又能让学生生长出哪些新的学习经验?只有明晰了学生的"已有""没有""想有""能有""易有"和"难有",教师才能够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有针对性地加以适当补充和精当点拨,把学生在学习前的起点能力,变成他们的学习期待能力,使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  相似文献   

9.
<正>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将目光聚焦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师挖空心思构建高效课堂,却忽视对学生课后复习方法的指导,使一些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屡屡出错,成绩"居低不上".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要"两只手"给力,"一只手"是指教师课堂上的"教","另一只手"是指学生课后知识的温习.教师课堂上要"重拳出击",课后复习要"出手相助",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 笔者班上有62名学生,他们的性格迥异,学习方法、能力千差万别,成绩参差不齐.为何同在一个课堂,听同样的课,做着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懂而不会""会而出错",是教师无能,还是学生太笨?为此,笔者对学生课后复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黑板前,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急躁地打断,还是给他们一点儿思考的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什么了呢? 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儿动脑思考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12.
由"被"说开去 "被"是当下太过流行的词汇,"被富裕"、"被民意"、"被网瘾"……课堂上,老师,你的学生被"被"了吗? 新课改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是不是课堂上只要学生说得多、活动占得时间多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呢?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是把什么还给他们?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不仅是一个实践过程,还是一个心理过程。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不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不会有"愤""悱"的冲动,我们不理解学生的想法而盲目地启发,怎么可能让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呢?只有课堂上的师生共谋合作,学生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控力,才会调动多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学历案的数学学习过程较之传统数学教学过程,在课堂结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学习的"真"与"实",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建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历程。  相似文献   

15.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线教师,在和新课程改革成长的这十余年中,这样的话语经常在耳畔回响。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课堂上的时间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大多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尴尬的事情:课堂上气氛活泼融洽,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有序推进,学生当堂总结收获颇多,且少有提出疑惑。然而,学生的作业时却错误频出、错因复杂。究其原因,学生学习时问题意识不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满""快""顺"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时应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以涵育学生的问题意识。1.聚焦目标为课堂"瘦身",在核心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过程应该充满人性化和人文精神。而现实中往往有些经过层层设计和"包装"而失去真实意义的"公开课""表演课""示范课",变成技巧的展示和重复的表演。面对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功利化、程式化,我们必须反思和追问:课堂到底由谁做主?怎样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该不该舍弃一些华而不实的尔西?一、口拙心不拙,舍弃表演机会,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学生家长或行业外的人上总是这样认为:你是语文老师就一定能言善辩。其实,做了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18.
一、合理的划分层次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恰当、合理的划分学生的层次。这有一个标准问题,因为划分得不合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他们的积极性,与分层教学的初衷相悖。我们习惯上把学生分为优生、一般、差生三大类,这种分法本身就不科学,有片面化、绝对化之嫌。我以为对学生层次间的称呼应换一种叫法,以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的做法是不叫他们优生、一般生、差生,而是称:"红队"、"粉队"、"黄队",这样,避免了形容词"优"、"差"的出现,不使差生背上包袱,也不觉得人格受到污辱。对学生的分层,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他…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行为表现,把学生归类为"优生"或"差生",有的学校认为"差生"的说法不太尊重学生,改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特需生""待优生"等。虽然这些说法与"差生"相比,似乎带上了一些人性化的色彩,但它们仍然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反映,仍然是一种"标签化"的称谓。[1]这些称谓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教学效能就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步伐,潜能得不到发挥而成为所谓的"差生".他们或者因为默默无闻而成为教师在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或者因为扰乱课堂而成为学校的麻烦,因此他们是教师们最不愿意面对的群体.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许多时候,他们扮演的只是"陪读"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既是差生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