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把品德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覆盖到儿童的整个生活,构建小学品德全过程教学:一是从教学时间上延伸,把品德教学时间从原来的课堂"40分钟",拉长到"一百天",以学期为单位整体安排实施;二是从空间上拓展,把学习环境由教室"小课堂"扩大到整个社会"大课堂",以最接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选择"课堂";三是从教学路径上拓宽,从较为单一的课堂活动,扩展到综合性学习,从而让学生从刻意的课堂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获得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出现,正是这些"偶然",才使课堂充满灵动的异彩。我们要把握品德课程的动态信息,把握教材,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握学生的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从活动中体会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把握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把握偶然,灵活应变,促进品德课堂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在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中,融情活动化课堂是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发掘课堂教学潜力,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课堂呈现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追求"融情活动化课堂",努力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充满激情与智慧,洋溢着生命活力,成为儿童道德感染的文化气场。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把生活内容点点滴滴渗透到活动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教学的课堂,给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品德课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品德课堂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5.
居法元 《成才之路》2014,(17):22-22
正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也是儿童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用心去设计活动,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活动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活动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让"活动'生活化;让"活动"体验化;让"活动"情感化;让"活动"个性化.教师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8.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带来品德学科课堂中的新气象——"活动化"已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活动"成为了教与学的中介,成为小学品德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提高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笔者就品德学科教学的过程,谈谈提高品德活动有效性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中,融情活动化课堂是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发掘课堂教学潜力,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课堂呈现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追求“融情活动化课堂”,努力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充满激情与智慧,洋溢着生命活力,成为儿童道德感染的文化气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脸书相比,微课在品社课中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成为现有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在品德教学中灵活运用微课进行情境创设、行为辨析、明理导行、活动设计、课堂总结等,不仅让品德的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品德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实现教学最优化,有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品德课许多课堂活动,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什么,学生不清楚,教师也很模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品德与社会也强调活动性。可见,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品德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四个"重视"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一、重目标,让活动有鲜活的灵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措施,得出只有从"立足课堂活动,善待教材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校本资源""注重生活体验,挖掘生活资源"等几方面出发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带来品德学科课堂中的新气象——"活动化"已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活动"成为了教与学的中介,成为小学品德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提高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6.
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指向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简言之,品德与生活课因活动而精彩,在教学中需以"活动"来盘活课堂,通过游戏活动来激活兴趣,通过操作活动来熏陶品德,通过欣赏活动来生成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性很强的新型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体验;它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学生发展。因此,在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我们需要切实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促成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这种主题活动的教学活动方式带有"玩"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玩",在动态的教育中,闪烁创新的思维,让学生既在"玩"中感知,又在"玩"中体验,并能在"玩"中领悟。科学合理地运用"玩"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努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思品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珲春市教育局提出了深入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在品德与生活学科当中,如何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呢?在我的教学实际中,遵循着以下原则:一、活动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要让学生在真切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使课堂的教学有效,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回归生活;其次是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具开放性;第三是教师要能够巧妙的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课堂一个生命力;最后是教师要随时对教学前后进行反思.这样便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回归生活,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