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这些古诗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它以短小、凝炼、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情、景物的特点,并借事物特点表达诗人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如果指导学生依照顺序采用一些学习方法,就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学懂古诗,从而形成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诗学习指导,可以这样进行.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总结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如以《咏柳》这首诗作为学习范例,教师可按照古诗学习法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理解的具体方法,一是查字典选取恰当义项;二是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异步教学中,强化指的是教师肯定学生的正确的学习结果。因为强化总是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之后进行,而强化的内容实际上是学生“六步学习”中最后一步“小结”的内容,所以,这种强化带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的性质。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五步指导的最后一步要称为“强化小结”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学习结果进行强化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之情感和态度,加深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强化在提高新课程异步教学质量中的应有作用,必须克服以下几种片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王华 《湖南教育》2005,(6):14-14
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来达到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目的。如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中有两个比喻句不好理解,教师就引导学生一步步看图。首先看图上的花怎样,学生一看就知道花长得美丽、可爱。教师点拨道:小朋友和花都美丽、可爱,所以把小朋友比作花朵,这叫‘打比方’。”通过插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难懂的比喻句。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解“一群”这个词时,教师根据意思画了五只白色大雁聚集在一起,学生很快得出“一群”是“好几只”…  相似文献   

5.
“张冠李戴”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重点词之一。教学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1 抓重点字“冠”对整个词作一般理解 :“冠”是帽子。“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 ,比喻把事情搞混了。2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第二步———运用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张冠李戴”的事例。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她为什么“张冠李戴”?为什么会“囫囵吞枣”?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 ,用这两个词说一…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是实施的基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转变,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帮助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在合作中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学、乐学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尝试进行师生合作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共读”策略,达成教学的目的。一、师生共读标点,感受文本内涵 一个优秀的作者善于通过有限的文字传递深刻的思想,这体现在文字使用上的精准,字字珠玑,甚至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不同的标点符号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在文本中,巧妙地使用标点,能达到准确地传递思想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针对文本中使用的准确、巧妙的标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陪着孩子们共同发现这些标点的深意,巧妙使用的手法。例如,《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离得多远!多远!……它有多深?多深?”学生在品读时,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符号。他们想为什么不都用问号,或者感叹号呢?我指导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感受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星星离得太远了,所以作者发出的是表达对距离的感叹;而对于幽幽的水井,作者产生的是疑问,不可能是感叹它的深度。”我说:“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有四个‘多’字。我想知道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学生再读时,理解了前两个“多”表达的是感叹,有“多么”的意思;而后两个“多”是一种疑问,应该是问“多少”深。  相似文献   

8.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中心在教师分析课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不能只是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而要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逐步理解,已经基本上深入了课文,对重点词句的意思也有了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读的时候,自然会在头脑里闪现出一幕幕的片断,这样,对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中心有很好的作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细读课文中,学生读的过程,看见“冒”字,通过学习,理解其意,脑海中自然会出现“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画面,读到“有的……有的……有的”,自然会…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处于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词语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以词讲词”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三个度。一、在对话中理解词语的“深度”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对话语境,引领学生理解“不屈不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识字释义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学生识了字还必须正确地理解词义。否则就不可能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有的教师往往在第一教时中照参考资料词语解释部分照抄给学生,结果学生死记硬背定义,而不能真正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例如《大理石街》(八册)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的,要经过人的选择和琢磨。”“琢磨”是什么意思呢?现时广为引用的多半是指写文章推敲使之更精美。但在这里学生一看就清楚是指对大理石的雕刻和打磨。如果机械地抄一些词解给学生,是没有多大好处的。我一般采用如下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1.
探究式学习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发展个性 ,培养能力 ,完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状况 ,我尝试了“五步”教学法 ,即提问、讨论、发言、小结、检测五步教学环节。一、“五步”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五步”教学法的教学依据是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法。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自行解决问题 ,还要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讲解。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的先期准备尤显重要 ,学生的积极配合相得益彰。1 教师的备课活动。我在备课时 ,力求立体备课。首先是了解学…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抓住三个重点,精心设计了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个重点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浑黄一体”是个重点词,而理解这个词的难点在“浑”字上。学生预先已查过字典,是不是真懂了呢?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查字典选择义项的练习:用小黑板出示“浑”字的5种解释供学生选择。学生的意见有两种。有的学生认为应选第一条“浑浊”,持另一种意见的学生反驳说:“浑浊”是形容水不清,不应选这个意思。这里是说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浑’字应是‘全,都’的意思。”这样,利用小黑板,一方面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思考、辩论,澄清了认  相似文献   

13.
绘形。有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勾勒物体形状,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如教“帐篷”时,我画了一幅示形图,然后指名来解释词语,学生解释得很好。   绘色。用彩色粉笔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景物,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教“苍”字,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青松,然后问苍松的“苍”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出“青色”的意思。   绘景。联系上下文意思设计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教《咏柳》一诗,我设计了一幅简笔画…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青少年将是“选择的一代”,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是21世纪对教育的根本期待。反思当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师授生受”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宰一切,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造成选择的缺失,学生无意选择、无时选择、无法选择,这与弘扬主体性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与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为此,我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始了选择性学习的研究,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选择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导学达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从定义的构成上看,“导”处于首位,因此“导”是关键。只有教师导得正确、精妙,学生才能学得扎实、轻松,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要切实提高导学达标的成效,就必须依据目标,选择技法、学法,变繁琐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素质要求。那么,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认识能力 在导学达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安排词句训练点,逐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先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所表示的意思,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这些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6.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研究性学习指南》)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1、在字词学习中学习“同义”成语对成语意思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来源于对字词的解释,而成语的字词中又包含着大量的古汉语义项,这些义项又有许多与课内字词构成同义的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时,可适当地由课内实词引出成语进行横向迁移,纵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19.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评价 ,轻过程评价的倾向。结果正确 ,当然是必要的 ,但仅以此来衡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同样正确的结果 ,其思维和认识过程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 ,表现出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层次。如一位教师教《狐假虎威》一课时 ,教师问 :“狐狸和老虎向森林走去时 ,谁在前谁在后?”学生都认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教师追问 :“你从哪儿看出来?”学生甲说 :“我从课文中狐狸说的话‘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中的‘带’字看出。”学生乙说 :“我从插图上看到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学生丙…  相似文献   

20.
毕然 《教学月刊》2010,(6):29-30
呈现能力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之一,它要求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境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感知和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材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般是从感知、理解教材开始的。感知是指学生能够听清楚或把握所学语言材料的声音,或看清楚其书写形式;理解就是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明白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材料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