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消费已超越了基本生理需要,更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不断被刺激出来的精神欲望.人们追求和崇尚高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消费意识形态.而广告意识形态就是消费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反过来还充当消费意识形态的培育者.但是广告意识形态与新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广告意识形态更为软性、隐蔽,它主要是对消费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意识形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引导和更新消费观念、塑造和培育价值取向以及反映和构建消费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的流行,"所谓的‘传播时代'即将寿终正寝,一种全新的‘交流时代'即将来临."①微博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交流工具,人们利用它和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20日,全国新闻出版(版权)行业人才工作会议隆重召开,这是进入新世纪新闻出版业人才工作标志性和里程碑性质的会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石宗源署长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新闻出版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精会神发现人才,殚精竭虑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树立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妨碍发展,刁难人才就是破坏发展的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让新闻出版行业的各类人才都能从内心感到有干头、有劲头、有甜头、有奔头,真正把新闻出版业作为他们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具体目标就是要实施‘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技能人才工程'三项重点工程."这为新闻出版业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工作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影视报道"定义于电影电视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基本传播功能,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报道",核心功能是告知事实的"报道".针对"影视报道"百年来饱受事实失实的"假面"困扰,本文在能指、所指语言结构和"媒介事件"原理语境下,拟从"影视报道‘假面'困扰源自语言能指、所指结构原理的失衡"、"影视报道‘假面'的本质是演绎‘媒介事件'"、"‘大摄影'技术语境下影视报道的‘假面'消遁与真实回归"、"‘伪记录'演绎‘艺术记录'的有限空间"四方面探寻影视报道守真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一些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既不是介绍某件产品或商品,也不是介绍某个公司或生产商的形象,而是介绍一些党政职能部门的`政绩'.其登载的内容除了一些经验、成绩之外,有时也少不了这些部门领导人(通常是一把手或主要领导)署名的`大作',有的还附有领导的大幅照片,通常刊发在杂志的封面、专页或报纸的专版.据知情人士透露,像这样的`广告'费用少则数千元,多则几万、十几万元.有人把这种`我花钱你让我‘唱赞歌’或你出钱我为你提供‘高歌场地’'的不良风气,形象地称之为`报刊KTV'现象.据笔者观察,这一现象在一些机关职能部门办…  相似文献   

6.
正视广告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告不仅是商品促销的手段,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广告的消费话语决定了它往往以物质至上、技术至上、时尚至上、欲望至上、利润至上为价值准则,包含着诸多负面或片面的人生取向,极易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范军 《编辑学刊》2008,(1):78-80
日本人做书,一向很讲究装帧设计.就像和服有一个别致的腰带,日本的书籍装帧中也往往有一个很考究的腰封.日本编辑学校编《出版编辑技术》给"腰封"的定义是:"缠在书皮或书籍封套下缘的带状印刷品,称为'书带'或'书腰',使用白纸或有色纸张,印上书名、作者、内容简介和部分文案,具有广告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作为修武人,曾多次游历县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长诗<题西白涧>,由此,使西白涧也成为百家岩重要一景."这两段话均摘自"百度百科"的"韩愈"词条.韩愈究竟是哪里人?百度的说法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9.
面对美国传统报纸遭受重创,许多学者详细探讨了在金融危机和网络的强烈冲击下我国报纸的发展前景和应对策略.然而人们在为传统报纸担忧的同时.不能忽略另外一种纸质媒体--新闻杂志.由于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近日,美国<新闻周刊>宣布转型--"将在‘有独立观点、发人深思的原创性报道'上投入更多精力,减少对‘一目了然新闻'的报道".本文粗略探讨了美国<新闻周刊>(简称<周刊>)转型的时代背景和采取的转型策略,目的是为我国的新闻杂志更好地生存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异型广告"异军突起" 经过为期数周的精心策划和准备,2002年8月15日,<四川日报>麾下的<天府早报>正式推出了他们的"大手笔":"广告登报‘跳舞'--2002经典平面广告设计大型评选活动".该报在其封面的显著位置称,"客户广告不再被新闻‘踩在脚下',不必永远当新闻的陪衬."  相似文献   

11.
碧海一丹心     
正军旅女书画家沈一丹3月19日在太原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她将此展命名为"碧海丹心"。沈鹏老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评价:"沈一丹君把她的书画展命名为‘碧海丹心',我感到很有意味:有色彩,有形象,把自己的名字与海军连在一起了。还有她给自己的画室题名‘沐兰轩',单看‘沐兰'便感受着兰花的幽姿,待细看,分明暗含着‘花木兰',‘木'字左旁的三滴水,既是‘沈',也有‘海'。亏她这番琢磨,中国语言文字真妙!我认为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  相似文献   

12.
陈凌 《编辑学刊》2004,(4):48-50
翻开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人们不难发现,"从西方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不再囿于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而是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研究翻译,由此摆脱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而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这一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翻译的视野,先前遭到忽视的边缘领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徐利刚 《新闻记者》2008,(12):81-85
"在‘鸟巢'的中央,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背景的画卷上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此时,全场屏息,一片寂静.  相似文献   

14.
过年上班第一天,和办公室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同事们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学新闻的有什么优势?"然后眼前冒出一串大眼瞪小眼的茫然眼神,"‘准新闻人'哪有什么优势?""不是‘准新闻人'也没什么优势.""一年轻就是优势.""脸皮厚才是优势"……  相似文献   

15.
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新闻,究竟应该如何去评判呢?笔者想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 所谓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  相似文献   

16.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舆论研究的社会意义凸显。本文归纳了广告舆论研究状况,梳理了广告舆论研究的不同语境,提出广告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媒介融合、广告传播、舆论形成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广告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与政治新闻的简称","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关于领导人物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与领导者职务的大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王巧凤 《出版参考》2005,(11):46-47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从而催生了文学精神从‘审美'到‘泛审美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