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 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通常用来表被动。例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蔺列传》)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个例句中,“见 动词”结构就是用来表被动的,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祝鸿熹 《语文新圃》2009,(11):35-35
《史记·屈原列传》提及屈原作《离骚》的缘由: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修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离骚》 你走向汨罗.走向洁白的浪花飞扬。你回首凝望:为什么同列上官争宠谗伤?为什么子兰郑袖陷害忠良?为什么张仪诡辩狡诈嚣张?为什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相似文献   

5.
对于古汉语被动表示法,历时角度的研究以往有过①,而共时角度的探讨则尚缺。本文主要从共时的角度探讨几种被动表示法的修辞功能,并比较其差异。先把古汉语被动表示法简要列举如下。首先是三种“独立式”:(1)“于”字式,例如:“克伤于失,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2)“见”字式(含“被句,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诱,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3)“为”字式,例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霞光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以史记·屈原列传》)其次是两种“融合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标的启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也有了调整。例如《屈原列传》在之前是整篇学习,而如今只保留了其中的这一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7.
一、<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句教材注解:"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两个注解都有误,因为:  相似文献   

8.
谈《离骚》的结构艺术王锡三《离骚》一诗,由于它体制宏大,内容繁富,手法诡奇,确实难懂,正像清人朱冀所说:“令人入其中而茫无津涯。”因为《离骚》是诗人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熔铸而成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蒙千古之奇冤,最后落得个“行吟泽畔”。这种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许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相互间存在着诸多分歧,每个人推崇的、批评的各不相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对于屈原及作品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大的益处。一曾为屈原立传的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评价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  相似文献   

10.
"如坐春风"语本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程颢)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日:‘光廷(朱名光廷,字公掞)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后以"如坐春风"四字成文,意思是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如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尹相国>:"开诵之余,如亲化雨,如坐春风,墨虽尽于行间,言尚余于札外."  相似文献   

11.
陈小琴 《现代语文》2005,(10):11-11
"夺"与"与" 人教版高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辞见。盖沿隐以致圣,因内而符外者也。”大凡感情有所激荡,自然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用文字来表现。一般说来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显赫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愁伤忧思,谱《九章》赋《离骚》,以托愁志哀。而《九章》中的《惜诵》和《离骚》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的,细玩这两篇作品,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相似与相异处。尝思拿来比较,或很有趣,今尝试为之。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不是渔夫的"渔父""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甘肃/魏泽民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  相似文献   

16.
现行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边的句子里,用了“勿”、“弗”、“不”、“非”、“莫”、“无”、“未”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在句子中各作什么成分?这些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①贤者能无丧耳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③九(?)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④非我莫能为也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⑥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⑦不如无行⑧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高中语文(H版)第六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出身贵族,为人忠信正直,有广博的学识,为楚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起初,屈原颇得楚怀王信任,“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于是上官大夫不断地在楚王面前中伤屈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夺”字,一些资料翻译为“夺走”,如阴法鲁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吉林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和钱伯城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等都翻译为:上官…  相似文献   

18.
<报任安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有不少疑难字词句,"具于五刑"就是其中之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五>(2007年6月版)课文将"具于五刑"译为"身受五种刑法".文下注解"[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2005年10月版)文下注:"[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菹(zv,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  相似文献   

19.
<史记·管晏列传>有一段话:"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其中"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一句,一些白话译文大抵大同而小异.  相似文献   

20.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