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尼采哲学具有鲜明的反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尼采对理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反对把逻辑、理性视作形而上学的根基,认为逻辑和理性都起源于非理性,反对把理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强调感官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其次,尼采主张用主观的相对的透视主义取代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否定客观的绝对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透视既然是多元的,那么世界也是多元化的,是无限可解释的。正是尼采哲学的这些特点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其哲学具有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约翰·乔治·哈曼通过其《纯粹理性元批判》等一系列著述对启蒙理性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从诠释学的视角分析启蒙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并提出"整体论"来反对"二元论",强调整体之中的"个体性",彰显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密切关联,理清作为纯粹学术理论概念"理性"的本质,突出情感等主观性之于历史诠释的重要性,从而为浪漫主义的兴盛披荆斩棘。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校教育过程在"交往理性"的掩盖下,扭曲变异形成"情境理性主义"病症。"情境理性主义"有使教育产生"既无法规训知识,也没有生成主体人格"的倾向,并带来诸多教育困惑。对"情境理性主义"的批判,笔者提出把"情境理性"区分为"制度理性"与"个体理性",并指出"情境理性主义"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制度公共理性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培养真正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其矛盾互动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西方社会历史中各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理性、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利用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传统和理论精华,对西方社会和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培育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一些重大恶性案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以西方理性主义为理论依据,在分析理性主义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青年学生理性思维的举措,以促使青年一代更加理智、理性、健康地成长,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合理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围绕该问题的解决,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都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夏佩尔则用“域”和“理由”两个相关的概念对于合理性作出新的解释,将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恢复了理性主义传统并对理性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它们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在于:理性与非理性(情感、欲望、意志等)对人来说谁更重要。它们发生冲突的症结在于各执一端,没有强调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固有属性和谐共存的一面,而是把理性与非理性作为生命内在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认为理性主义有两种类型:进化论理性主义和建构论理性主义.进化论理性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自发的进化过程,而非人之主观设计的结果.进化论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之理性是有限的,主张社会改革应是渐进的、尝试性的.而建构论理性主义的观点与此相反.哈耶克一生推崇进化论理性主义而反对建构论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近代以理性的高歌猛进为时代特征,但理性张扬的结果却使自身由“凯旋”跌落至“黄昏”。非理性主义试图切近传统理性生长之根而施与消解式疗治。但是非理性主义的拯救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陷入困境。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反思和批判表征着“以人为本”的时代诉求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之分。理性德育立足于理性主义哲学,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具有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情感德育立足于非理性主义哲学,依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人作为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使高校理性德育与情感德育在实践中成功融合。  相似文献   

11.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康德实践理性是关于人类道德准则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决定了理性者的道德准则,所以有理性者都应遵守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如同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一样,实践理性也陷入"二律背反"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用"至善"来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体现了实践理性的高度发展,而理论理性则发展不足;西方文化表现出理论理性的强权统治,而实践理性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借鉴西方美育理论成果时,必须应对我国的时症,绝不能一味照搬;在继承传统的美育思想时,要清醒地认识其不足,更不能因循守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赖于人的理论理性发展的,故而促进理论理性的发展是我国当今美育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指导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和基础。欲望和理性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欲望有利于德行的助长,理性可以确立一种正常的欲望秩序,人的情感、欲望、理性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质。洛克的“欲望与道德教育基础”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教化和养成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6.
谈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危害入手,研究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尼采用“重估一切价值”打倒一切偶像,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颠覆了传统道德、宗教、理性所设置的二元世界,把人从虚幻的外在世界拉回到本真的生命世界。其不乏深刻的见解,对当今生活在急剧变化的多样世界、却日益丧失精神家因的人们,无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巨著,它还有着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关怀。康德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划分一方面解决了传统二元对立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人类基于自身有限性向无限性迈进的动力之源。有基于此,阿伦特非常看重康德的"判断力"概念,并赋予其一种亚里士多德式"实践"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七十多年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自沉原因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王国维重新被学界关注,其死因综而述之,主要有五种,但大多从单方面进行分析,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解释.应该认识到王国维的自沉是内因和外因综合造成的:殉文化及悲观论等.  相似文献   

20.
《草丛北斗》是写景记事的纯散文,又是饱含深刻哲理和思想内蕴的随笔杂感,更是作家的真诚的吟唱和浓郁的个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