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勇 《今传媒》2006,(11):63
美国在向全世界强行、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战争手段推销它的所谓“民主模式”的时候,美国的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新闻自由理念,希望让世界范围内的公众都认识到美国新闻界有着极高自由度,不受任何组织、包括美国政府的干扰,美国的新闻只为事实真相而存在。诚然,与发达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3.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媒体在报道某些新闻事件时,出现了扮演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演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争论。有人赞成,说是新闻手段的创新:有人反对,说是弄虚作假、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在听(观)众中也有不同反映,赞成的说这样做,新闻生动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很多,而美国媒体在这场战争中的一言一行;则让人们看到了隐藏在战争背后的一个事实:美国政府的“战时新闻管制”行为。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界关于“卖点新闻”的话题被越来越多地谈论和涉及,各类新闻媒体为争夺受众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卖点新闻”,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混乱状况。尽管新闻管理部门一再告诫传媒不要一味追求“卖点新闻”,但对于有关“卖点新闻”的诸多方面并没有作出详细的界定,新闻研究领域对此也缺乏系统的论述,那么,什么是“卖点新闻”?“卖点新闻”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区分好坏“卖点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卖点新闻”对媒体格局的影响如何?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翻开一本杂志,在介绍一位外国新闻界名人的时候,文章说他“在1992年获得了全球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把普利策奖视为全世界新闻界的最高奖,这种说法我在电视剧的台词里听到过,在报纸上看到过,在介绍新闻专业优秀大学生的时候,有人就写“他们有志气,要在毕业几年内就向普利策奖进军”。近几年每逢4月美国公布普利策新闻奖的时候,报道者(往往是转述外电)在有意无意之间,也把它写成是新闻界世界级的盛事。类似的说法逐渐流行,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误导和认识上的模糊,有必要予以澄清。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报业出版人,…  相似文献   

8.
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不仅是国际秩序的最新变化,也是传媒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当全球媒体风云际会在海湾国家的时候,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各种媒体全身心地投入了另外一场“战争”,报道形式持续创新,内容观点多样互动,不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地组织了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分析,展示本次战事新闻的创新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湾战争吸引了大批新闻记者去进行战地采访,据说美国记者(包括电视记者)多达约千人。战争结束后,不少美国记者感叹地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打赢了,而新闻记者却战败了。这个讽刺性的评论,反映了美国以及英法等国记者普遍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认为美国国防部和海湾战地的美军司令部捆住了他们的手脚,无法忠实地完成报道任务。自从越南战争以后,在战事新闻的报道问题上,美国政府和新闻界的对立状态便逐渐形成,并越来越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一个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这是近来新闻界的加’1话题之一。如果要给“新闻策划”作界定,势必先要明确“新闻”的内涵外延。尽管对“新闻”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纪,莫衷一是。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报道说”和“传播说”: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传播)。新闻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但是新闻需要报道却并不等于就是报道。两者的关系是。报道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报道产生的结果;报道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认为“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上是误把新闻报道活动与新闻信息搅在了一起。“新闻”不等干“…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但同时展开的“新闻战”仍在继续。其中一个现象颇值得深思:阿拉伯媒体与美国媒体的战争报道,所给出的经常是两种差异很大甚至截然不同的画面。对同一场战争进行报道,何以会有这些差异?这些差异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中国新闻界应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差异?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特以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纽约时报和阿拉伯国家在世界上读者面最广的英文报纸阿拉伯新闻报为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业“客观性法则”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美国新闻界长期的业务实践中,“客观性法则”无疑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报道方针。作为美国新闻界长期标榜的信条,它早已不单是操作性的报道方式,而从实践中抽象出来,成为曾被认为是“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由于这种立意甚高的价值观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其发展过程作一历史回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19世纪30年代以前:“报道事实”的新闻标准在政党纷争中沦丧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发端之初的美国报纸是人们获取来自田园消息的重要渠道,尽量准确地提供事实是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人撰文批评当前新闻界的种种不良现象。最近又有人认为,媒体报道昆明一家餐馆的女大学生“人体宴”,是钻入了商家所策划的“圈套”。因为不管如何报道,是说它时尚还是说它荒唐,对商家而言,都是一种炒作。一个具有轰动效果的广告。因此呼吁媒体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保持理性云云。  相似文献   

14.
1993年春,震惊世界的西峡恐龙蛋化石群问世之后,爆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各级各类新闻单位竞相报道,使1993年新闻宣传战线上,“恐龙蛋”成了一个时期内的高频词。我做为“恐龙故乡”西峡县广播电台一名普通的编辑,在参与向国人报道这世界奇迹的广大兵团”作战中,也做了自己能做的些事情,尽管这些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一、“小记者”也有自身的优势,关键是把它发挥出来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狗  相似文献   

15.
2004年5月前后,关于美军"虐俘"丑闻的揭露报道成为今年美国新闻界一次典型的"媒介景观",同时也是美国政府经历的一次突出的危机公关事件。本文选取美国四家主流媒体,运用议程建构理论和框架分析法,对"虐俘"事件报道的新闻构架和议程流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考察。研究发现:关于"虐俘"丑闻报道的媒介议程存在着议题分层与议程流变现象;议程设置的主体发生了由媒体向政府的转移;在媒体与政府冲突与协调的互动中完成了社会舆论与民众心理的整合。围绕"虐俘"丑闻,美国媒介生态和政治氛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美国新闻界自由与"揭丑"的传统理念得以承继和发扬,较好地体现出专业主义的报道规则;美国政府通过积极设置政策议题,引导舆论逐渐掌握了媒介议程的主导权,展示出高效运作的危机公关机制。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春,由美英等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一次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战争。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向标榜新闻舆论“自由、客观、公正”的美国主流媒体,却对美国政府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肆意蹂躏另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鲜有微辞。他们不但在世界一片反战的呼声中为美国发动战争摇旗呐喊,制造舆论,而且在战争打响后一味替美军行动涂脂抹粉,欺骗舆论,骗取民心。那么,美国主流媒体为什么会被政府  相似文献   

17.
从美伊战争看阿拉伯语媒体对话语权的争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伊战争的爆发,同时带来了男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闻战争。在对这场战争的报道中,一批阿拉伯语媒体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强势传播话语,打破了原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媒体垄断格局,给全世界带来了来自阿拉伯世界自己的声音,开始了他们对世界新闻秩序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2,(7):47-47
薛振嘉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新闻边角,可称新闻边角模式或新闻边角效应,它是在新闻界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并被证明是成功的实践模式,只不过有人能够自觉地运用并获得成果,有人没有意识到、不那么自觉,没有把它上升到理念罢了。受众对边角陌生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好奇。新闻偏爱边角,边角蕴藏新闻。边角是新闻富矿。中外凡有成就的名记者大多是“新闻边角模式”的实践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缘于其足迹走到了“边角”之地,向受众传播了应知、欲知而又未知的事物,满足了人们的新闻求知欲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边角写出了《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9.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吴琦幸 《新闻记者》2004,(11):49-49
在美国,媒体不受政府的监督,控制或者管理,美国政府没有办法监管新闻,但是它也需要宣传,也要和企业一样做公关和广告工作,它是通过各种方式去软性地运作媒体,以达到为政府宣传的目的。比如,在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座机上,除了总统,还有三大报、三大电视台的记者跟着。这就是它的政府运作。总统的一言一行通过随机记者传播出去。另外还有平时的总统演讲,每周在电视上演讲一次,每周六要在电台上广播一次,或长或短。没事3分钟,有事5到15分钟。这就是美国政府运作下的宣传,它已经变成一个制度了。美国政府或者国会都盼望着媒体采访,新闻记者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