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国内出现了一股反社会主义的逆流,说什么“社会主义没有前途”、“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误会”、“社会主义的尝试及其失败是20世纪人类两大遗产之一等等。”社会主义果真失败了吗?否。我们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对这一反革命鼓噪必须给予有力的回击。众所周知,上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共产党宣言》里大气磅礴地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从历史上看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而决非“历史的误会” ;从现实情况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决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大失败 ,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 ;展望未来 ,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光明。“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使后进国家加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在凤云变幻的历史性关头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等问题作了粗浅的分析,以求说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虽然还不完善,甚至遇到困难,但它不仅没有“失败”,而且能活生生地存在下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深刻认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是我们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继承的历史遗产,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特点。社会主义要想在本世纪实现新的振兴,必须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在今后发展中的“新的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发达资本主义在未来革命中的“新的更强大的推动力”这两个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在本世纪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拓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把握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趋势,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为题,系统、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根本任务,并在总结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对加快和深化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两个  相似文献   

6.
克雷库“社会主义”越搞越穷最终走向失败,启示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为够格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否应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本来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实践早已作了肯定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近年来却被少数顽固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搞得黑白颠倒、面目全非。他们竭力鼓吹“社会主义在中国试验已经失败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主张要“退回去搞资本主义”。彻底揭露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在50年代从新民主主义转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看法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过早的转变”,“主观意志的产物”;我们认为它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这个根本分歧是两种对立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反映。这一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涉及到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这个是非问题必须辨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阐述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继承和发展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指明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方向,还勾勒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的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则是理论经济学中的全新概念。本文试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点的角度,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内在涵义。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两个基本概念结合成一个新概念时,原来的两个基本  相似文献   

11.
《文汇报》在1965年11月4日发表了胡绳武写的《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提高历史科学水平》一文。文章从历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首先论证了提高历史科学水平的关键不是别的,全在于能否真正将毛泽东思想学到手。文章接着论述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标题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学校”。文章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本身就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我们正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同志在前人理论概括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实践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我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2004年“科学发展观”到2005年“和谐社会”的提出。“两会”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重点工作任务来抓。都体现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密云县是北京的远郊区县,也是农业大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务艰巨,难度较大,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完成这个任务,农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智力支持和保证,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提高农民素质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宣称,要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根本“变革”。那么,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寻。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民主”、“社会”的前后顺序不同。最初出现这两个名称是在19世纪40年代。1848年3月,德国西南部的民主主义者(以古斯塔夫夫·冯·司徒卢威和弗德里希、黑克尔为核心)就自称为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定了纲领。《决议》用三个“必须是”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其第二条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知道,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实质是,围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活力通过改革和开放充分释放出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建设先进的物质文明。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本文试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互关系的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加强“一个领导”、把握“两个关键”、抓好“三个环节”、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17.
用社会主义的四大变化和四次较量的历史进程 ,说明社会主义从“一个幽灵”成长为国际巨人 ,人类进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进入社会主义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 ;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不利用资本主义 ;“一球两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必须辩证处理“两制”关系。历史灾难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解决 ,社会主义“替代”就不会“终结” ;中国社会主义不倒 ,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应当从多方面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一直在斗争中前进,今日又面临着新的严重挑战。一些人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出现的失误,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并将其原因归咎于社会主义的“早产”,“历史的误会”。直截地说,就是认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历史的必然,充其量,不过是列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曾不断地进行认识与探索。他曾相信改良主义,继而相信无政府空想主义,最后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发表了许多光辉的思想,但也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错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败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启蒙运动的两面旗帜。六十年后的今天,这两个口号,仍然为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因此,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一,民主和科学,是怎样提出的?它的性质是怎样的? 二,两个口号在“五四”时期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两个口号在今天有了怎样的发展?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