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东方学家、目录学家、地理学家亨利·考狄埃是国际汉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巨著《中国书目》收录了从15世纪后半叶到1920年左右用欧洲语言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各种文献的详细信息,更以其长远的时间跨度、巨大的容量、可靠的材料、丰富的语种和合理的编排开创了综合性西文中国书目的先河,成为西方汉学和中国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极大地推动了汉学这一独特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同礼编撰的《西文汉学书目》深为西方汉学界所推崇,它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它的类目设置的依据、类目设立的背景、分类标准及类目级别等方面入手,系统评价了《西文汉学书目》的分类体系,认为该书在目录学和图书馆学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对我们日后的书目编撰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外对于中国的研究和注视,其由来已久。发展至今日,若单论专门之学,也已经形成了欧洲汉学、美国中国学、日本汉学等几大不同的传统。其中,日本汉学最占地理便利和文化传统相近之优,欧洲汉学重视从自身的基督教传统观察比较文明间之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北图机读目录分类数据中的一些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图书馆机读目录数据(以下简称“北图数据”)是我国图书馆目前捷用最多、影响最大的书目数据,它系统地揭示与报道了我国出版的所有图书,汇集了国际、国内书目情报信息,是实现国际、国内书目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其数据覆盖了1988年以来的中国国家书目;约36万条。  相似文献   

5.
裨治文与《中国丛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华飞 《历史档案》2006,13(3):46-50,72
裨治文(E.C.Bridgeman)是美国认识、研究中国的先驱者,他凭借在中国传教的经历,以《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为工具,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宣传中华文明。与早期欧洲汉学研究相比,美国人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早期欧洲汉学研究有其明显局限性,它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学和语言等,而裨治文等人对中国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并且将它们与美国自身利益结合起来考察。这种特点被不少中外学者视为是美国汉学研究与欧洲汉学研究的“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汉学研究的领域中,俄罗斯汉学研究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在世界上排列汉学研究的座椅的话,从历史上说,除了日本以外,俄罗斯汉学研究和法国汉学研究难分仲伯,即便在今天,俄罗斯的中国研究也是名列前茅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了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书目"光盘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其书目数据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汉学概念肇始于德川时期后期,源于日本本国学问(国学、和学、皇学)和西方学问(洋学、兰学)的崛起,明治之后开始被广泛使用,至今汉学内涵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主要还是指以儒学为核心的与古典中国相关的文化和学问。日本语境下的汉学具有“广泛性”“内在性”“素养性”的特征。在日本历史中,支那学、东洋学和中国学是汉学的发展,虽然此三者与汉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立场等方面有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学始终是这三者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浅谈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本馆利用<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和<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的体会,总结了它们对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贡献,并对其应改进之处提出了希望.  相似文献   

10.
戴勇敢 《图书馆论坛》2005,25(4):241-243,F0003
将中国法律书目的发展分为孕育、诞生、前发展时期与后发展时期四个阶段。简要阐述了各个时期中国法律书目的演变过程,并点评了重要的法律书目。  相似文献   

11.
叶翰 《文化遗产》2014,(6):135-142
德国汉学研究历史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慕尼黑大学是第一所在德国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的学府.19世纪后半期,德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汉学研究专业,到20世纪初已形成了法兰克福、汉堡、柏林、莱比锡四大德国汉学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汉学也要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德国汉学的研究机构也相应地得到调整,今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当代中国的变化.由于目前大部分汉学研究机构都背离了德国汉学以古典研究为主的学术传统,转而专注于无法准确把握的现代中国研究,因此德国汉学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抵制关闭传统汉学研究机构或将其改造成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趋势,而应有目的地保留研究和教授古代汉语和古代中国历史文化这一重要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从目录到书目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国内外书目数据库及其网络建设的现状和成就做了调查,尤其是对美国书目数据库发展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回顾了我国书目数据库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并把两国在书目数据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作了对比研究,通过对美国书目数据库发展模式及其两国差异的分析研究,看到了我国在书目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从而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模式,而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必须从实际出发,走一条…  相似文献   

13.
书刊文献的国际交换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文献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汉学)外文文献国际交换工作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俄文中国学(汉学)文献的交换,更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太重视到非常重视的过程。对国家图书馆俄文中国学(汉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做一个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对我们了解俄罗斯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现代出版发行和图书馆资源优质建设亟需新、全、准的中国可供书目及时公开传播,然而,中国可供书目的探索从1983年到2014年,历尽坎坷,仍未成功.中国可供书目商业化模式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建设主体不明确,利益矛盾难化解等,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战略,以促进真正的中国可供书目平台早日建成并高效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5.
书刊文献的国际交换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文献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汉学)外文文献国际交换工作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俄文中国学(汉学)文献的交换,更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太重视到非常重视的过程。对国家图书馆俄文中国学(汉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做一个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对我们了解俄罗斯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书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古今文献实际,厘清众说纷纭的“国家书目”概念,呼吁重建“中国国家书目”,并针对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汉学或者说中国学研究引起了中国内地学界和出版界的持续关注,相关著述纷纷问世,成绩斐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大社名社无疑是国际汉学出版的重镇,而江  相似文献   

18.
徐忆农 《图书馆杂志》2005,24(7):67-71,53
中国古代书业书目是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本文简略回顾了中国古代书业书目的产生、发展过程,并对其存在形式与历史地位分别进行论述,以便引起学者重视对这种特殊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书目控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宜敏 《图书馆》1992,(3):17-23
书目控制论问世以后,我国目录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翻译、介绍和研究,陆续发表了不少论著,特别是近十年来,目录学工作者对书目控制的原理、方法、作用、可行性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其势方兴未艾。本文拟通过所能收集到的有关文献对我国书目控制研究的概况作一综述,并略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温国强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6-58
海外汉学研究,又称国际汉学研究、海外中国研究、国外中国学研究等,是指中国学者对海外学者关于汉学研究的再研究。中国学者对海外汉学研究的自觉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海外汉学研究真正被称为一门学科。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本文就20多年来海外汉学研究出版物及其特点作一简要的回顾和评述。1 海外汉学情况的调查与介绍,为海外汉学研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