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悲剧中的人和人的悲剧──从子君的悲剧看现代妇女的解放张景华《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子君为了争取个人应有的生活和生存权利苦苦挣扎,结果又被生活吞噬的悲剧.它的审美意义在于不仅描写了主人公肉体的被毁灭...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崇尚"美",追求"美",可谓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既看到了"美"被毁灭的悲剧,更看到了"美"的追求者被毁灭的悲剧。只有对贾宝玉悲剧形象的逻辑起点、运动轨迹和精神内核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才能较全面地解读贾宝玉这一"美"的追求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主要有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也说明个人反抗的无力。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相似文献   

4.
涓生和子君热衷于个性解放,单纯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生之艰辛,死之悲苦的悲剧结局,能够转化为人们对美的呼唤。本从刘划人物、描写心理、表达思想方面分析了悲剧产生的美感价值——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从而表现了爱情悲剧所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愧为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130篇的鸿篇巨著中,仅人物传记就达112篇,尤以悲剧人物的描写最为出色。他们或雄奇或慷慨,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又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史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①从而显示出悲剧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震憾并…  相似文献   

6.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时候表现为非对抗性,具有舒缓的性质与状态。应该看到生活中大智大勇、大善大美的英雄遭受毁灭的悲剧,也应该看到不公平、不合理、不理想、不完美带给普通人的摧残、打击与伤害,这或许是更普通的“平常的”悲剧。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等小说思潮中出现的众多的“被污辱与被损害者”、“无辜者”的悲剧形象,在冲突的性质、美感特征、价值形态等方面都同“十七年”文学中和新时期文学初期出现的悲剧英雄标示出明显的不同。“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批特殊的形象群体。他们不仅在性格特征上自有相似性,而且在美感形态上也自成一体而且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美的毁灭”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莎乐美》所表现出的悲剧主题。本文就这一主题,从美、恶、毁灭三方面着手。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欣赏。其中,主要是通过“月亮”这个既是美的意象又是死亡的意象来阐释全文。  相似文献   

10.
四凤的悲剧是下层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是青春美和人格美被摧残、被毁灭的悲剧。天真的女仆想要品尝爱情的甜蜜,侍萍又用无私而博大的母爱给她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雷雨》中,四凤形象对于剧情发展、主题表达和人物性格塑造,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它描写人类“惊心动魄的苦痛”,通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悲剧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悲剧美是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它以其“悲”的方式,通过真善美在同假丑恶的斗争中被毁灭的强大刺激,使人们从情感的强烈震动中,受到深刻的理性教育,从巨大的悲痛中得到美的享受。具有悲剧美的悲剧性课文,在每册的小语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我根据中山大学陆一帆同志编著的《新美学原理》中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四大类。一、悲壮悲剧。它由正义与非正义构成矛盾冲突,在小语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就义诗》、《草地夜行》,《刘胡兰》、《黄继光》等。这些课文虽然常常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但它在严峻的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从而展示出一种崇高的美。如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美,  相似文献   

14.
一、悲剧性与悲剧精神在美学理论中,悲剧性这一范畴一般简称为“悲剧”。悲剧性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痛苦和毁灭的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对悲剧主人公在遭受到不幸与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换句话说,美学悲剧性是从人生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的现象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并对这种苦难中的美进行审美判断与评价。因此,在美学悲剧性的领域中,往往把其他类型的美,诸如和谐之美、自然中的优美、形式美及喜剧性的欢笑之美排除在自己的对象之外。文学与艺术悲剧性作品,正是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毁灭等生命痛苦现象的集…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哈代与鲁迅相继塑造了两个叛逆的女性形象--淑·布莱得赫与子君,前后相隔30年,两个女性从叛逆到毁灭有着许多相似.前人对这两个悲剧型的叛逆女性未曾做过比较,本文就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究造成她们悲剧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8.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从两性的自我意识解读鲁迅的《伤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中 ,“新女性”子君的形象无疑是鲁迅创作思想上一个超前性标志 ,子君的悲剧初看为经济生存能力不力 ,但实质是女性自我意识匮乏导致被疏离的命运。而两性自我意识的不平等现象更使得作品的悲剧性意义凸现在变革社会、树立“新人”的意识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青年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其中的女性形象子君成为这一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然而,由于自身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她们内心向往的女性解放陷入了乌托邦式的境地,美好的爱情乌托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最终以子君为代表的知识女性依然挣扎在爱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