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2.
大众有声语言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声音传播是广播传播独特的传播方式,既传播新闻资讯等语言信息,又传播供人们娱乐生活的音乐。而大众有声语言的运用则为广播评论注人了新的活力。她可以帮助听众了解事物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本质,营造可感的气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熊可为 《新闻传播》2009,(7):110-110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只能听到话语的声音,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也看不见活动着的画面。所以,广播要吸引更多的听众,就必须加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要增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描绘生活的音响图画,可以成为看得见的声音,使人听了如临其境。这种听觉可以通向视觉,用有声语言表现生活感受,解读生活意境。早在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伯牙逢知音”的故事便是生动的一例。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知音”钟子期在旁边听到后就称赞道:“美哉!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琴时想到流水,钟子期又称赞道:“美哉!荡荡乎若江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耳朵听到琴声,经过大脑…  相似文献   

5.
段然 《河北广播》2006,(6):87-89
广播媒体的有声语言是文字稿件内容传播交流的载体,它不是一个机械的简单的声音语言传播过程,更不是复印机一样的横向扫描。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有声语言和音乐、音响构成广播的全部声音表现,声音的再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决定着广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其中有声语言又是最活跃、最影响广播传播效果的一个因素。本文结合播音作品《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谈谈广播声音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陈虹 《新闻界》2006,(5):96-97,62
主持人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唯一手段,但对于电视主持人而言,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沟通的唯一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表情、手势、服饰、坐姿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联系。与受众取得更好的沟通。因此,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种种传播手段中,除语言符号外,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成为主持人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已经迎来多媒体传播时代,延边人民广播电台让广播节目实现电视直播的创新实践,为广播媒体拓宽传播渠道,突破“有声无形”的壁垒,打造“可视广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而广播以有声语言为传播途径,既不受知识层面的限制,又适合各个年龄的人群需求,同时具备方便快捷的特点,所以理论广播在传播效果上更优于其他媒体。理论广播平民化既是理论研究的目的所决定的,也是广播所面对的受众群的多层次、多元化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苏明 《东南传播》2018,(2):91-93
广播语言作为媒体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广播这种以声音传播信息为特性的媒体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媒体语言,因此广播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媒体更加直接,更要讲求艺术性和语言魅力。广播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广播媒体的魅力所在。本文从广播实践出发,从广播语言的结构、修辞、声调、表达方面,探讨了广播语言在艺术美感方面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广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是用声音来传递各种信息,通过声音来引起听众的共鸣。广播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广播报道必须充分发掘声音的魅力,用声音来传播信息,用有声语言诉诸大众听觉。因此,在  相似文献   

12.
林椰 《视听纵横》2010,(3):116-117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听众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的。正因如此,"可听性"成为衡量一档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广播对农节目和其他类型的广播节目相比,它的"可听性"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既包括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相似文献   

13.
陈曦 《新闻窗》2014,(1):57-57
怎样利用新技术让信息增值,怎样利用视觉拓展广播空间,广播语言怎样才能揉入亲情、与听众拉近距离是每个广播工作者的责任。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技巧、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内容、形式、风格上深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黄满柱 《新闻采编》2006,(6):18-18,31
广播广告是一种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它依托广播这种媒体传播商品、劳务和公益信息,不过这种信息言过即逝,不同于图文并茂的报纸或杂志广告和声画合一的电视广告,所以如何运用广播广告的语言去实施广告策略、进行广告创意,实现广告诉求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语言、音乐和音响  相似文献   

15.
李春红 《新闻前哨》2008,(12):89-89
广播节目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是语言。就广播新闻的有声语言传播而言,在以传统的新闻播音为主的同时.广播新闻主持化的出现和探索.使得广播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日益活跃.听众朋友们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6.
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诉诸接受主体听觉系统的主要传播手段。从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方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有别于报刊杂志书面语言的新闻传播特性,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交流的相对直接性;二是报道的相对现时性;三是表达的相对主观性。  相似文献   

17.
刘荣 《新闻窗》2012,(4):115-115
广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广播与听众之间双向传播信息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广播播音中,情理交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提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实际是相对于有声语言人际传播而言的。脱胎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肩负着把人们带入规范空间的重要责任。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杭育杭育派",其内在动力显然有着协作合力、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目的。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却  相似文献   

19.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王欢 《东南传播》2018,(2):94-95
本文通过对广播有声语言与"诗歌"出现合流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探求广播有声语言诗化表达的成因:广播媒介的特性与内在要求及顺应受众的需求与期待。同时,以广播媒介报道实例中的具体运用阐释广播语言进行诗化表达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