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韵萼 《北京档案》2004,(9):35-37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日前,笔者专门访问了梅兰芳先生的亲传弟子李玉芙女士,听她讲述了与梅先生的世代缘分,在梅兰芳京剧团学习梅派艺术精妙气韵的往事逸闻,以及遭受"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最早恢复梅派艺术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许姬传先生是杰出的前辈梨园文人.他从1933年起即与梅兰芳先生合作,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他不仅全力辅佐梅兰芳,在梅派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与梅兰芳及其全家始终保持着亲如一家的友好关系,成为艺坛的一大佳话.  相似文献   

3.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4.
汪洋 《采.写.编》2016,(1):198-199
全球化语境是与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以全球化为基础,是全球化现实处境的自我营构.全球化语境下,对鲁迅的跨文化研究进入视野.本文从鲁迅与日本、日本的鲁迅研究史、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等角度梳理日本的鲁迅研究对鲁迅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33年,为避日伪凌辱,梅兰芳先生举家南下迁沪,中间曾一度赴港居住,香港沦陷后又被迫返沪,之后便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在上海当起了寓公.梅兰芳在上海所度过的这一段寓公生活,既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更可见其人格之光辉,所谓"躬履艰难而节乃见",是后人研究梅兰芳生平所尤应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7.
齐如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他自民国初年结识梅兰芳先生起的二三十年间,与梅兰芳形成的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对辅助梅兰芳确立梅派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对日抗战时期,幽居沦陷区北平,八年长夜漫漫,盼来了抗战胜利.1948年末,平津鏖战急,形格势禁,时年72岁的齐如山只身飞抵上海.在上海作短暂逗留与梅兰芳话别后,登上去台湾的轮船,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长达12年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许姬传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他从1932年起即与梅兰芳合作,全力辅佐梅兰芳,追随左右,形影不离。梅兰芳比许姬传年长7岁,在他们长达三十多年的相处时间里,梅兰芳对许姬传处处关心,时时提携,在梨园传为佳话。许姬传的小儿子许国耆一度与我同事,他见我爱好京剧,便常向我谈及他父亲与梅兰芳交往的历  相似文献   

9.
<又见梅兰芳>是中央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它全景式地呈现了关于梅兰芳的历史记忆,从影像修辞和精神实质上做到了对"美"和"幻想"的共同诠释,为文献纪录片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创作范本.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陈凯歌新片<梅兰芳>的上映,位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许多人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同时,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京剧领域.  相似文献   

12.
1935年4月14日梅兰芳、余上沅等人与苏联艺术家的讨论会是梅兰芳首次访问苏联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本文作者根据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保留着删节痕迹的一份档案,发现了几处从前没有指出的删改,最近将档案的未删节版翻译出来,并且指出档案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梅耶荷德在讨论会上借梅兰芳的"东风"为自己辩护,但是和梅兰芳最接近的几位苏联艺术家意见不一致;苏方发言者纷纷将梅兰芳的艺术称为"体系",并且一致认为必须向中国戏曲学习。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14.
在梅兰芳长达半个世纪的演剧生涯中,文人墨客为其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咏"梅"诗词,陆离眩目,鲜活立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咏梅诗词具有戏曲史、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文献汇编和综合研究是咏梅诗词的重要研究路径,它对拓展梅兰芳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咏梅诗词既是古今咏伶诗的集大成呈现,又是传统咏剧诗词的终结点,还是古典男色文学的压轴戏。对于这一大批咏梅诗词,学术界从未有人试图去汇集、整理并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无疑是梅兰芳研究的新角度,也属亟待开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惊悉梅葆玖大师逝世的消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由于一张二十多年前凭我在旧书摊所淘的梅兰芳在武汉的合影照片,让我结缘梅葆玖先生.在与梅葆玖先生接触和书信交流期间,梅葆玖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师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本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初"在中国则比较鲜为人知,更没有在档案界引起必要的重视"①,直到近几年在我国档案学界的影响才有所增大,应当说何嘉荪先生是有很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17.
文林 《出版参考》2005,(17):42-43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源来 《湖北档案》2007,(2):80-83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家在上海.三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上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发文角度和收文角度两个方面谈了作者对档案与文件的关系的认识:无论从发文角度还是从收文角度看,档案与文件的关系都可以概括为:文件是档案的一部分,档案包含文件.同时,文章针对刘东斌先生的"档案形成在前"和"收文不是档案"的观点谈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当代出版家许力以先生在徐召勋教授主编的<图书评论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中说:"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中既无书评学专业,也没有开设书评学课程.从1985年起,徐召勋教授在安徽大学图书馆学与图书发行学专业中,开始授'书评学概论'课,才开创了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