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署名小议     
一些人在署名问题上名堂不少,论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 带名。你写稿给我带个名,我写也给你带一个。这样合写稿件各算一篇,上稿数量可翻一番。其次,为陪同者带名。下去采访,人家陪你吃  相似文献   

2.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11,(12):32-33
李:孙老师,几年前我在《新文学史料》上读过你的文章,你回忆在向阳湖的往事,十分精彩。上次寄了你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其中《向阳湖纪事》收入了你的文章,谢谢你的支持。我今天来,是想听你再多谈一点。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事业这块沃土上,至今我已笔耕了21个春秋,先后在4家新闻单位当记者。不管怎样变化,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的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一旦投身于新闻事业,你就是为加入历史的推动者或震撼者们的行列迈开了第一步。假如你想成功,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为此,我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佚名”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正确的读法应当是道名或隐名。  相似文献   

6.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8.
向菲 《新闻三昧》2005,(9):14-17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在我的陪同下自首,此事被各家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名“传奇”女子。几个月来,被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这两个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疑惑重重,原因在于,许多人眼中辜海军和袁炳涛的第一身份是“杀人逃犯”,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们眼里他们就是凶恶的、危险的、良心泯灭的、不可靠近的。而在我眼中,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喜爱我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他们才是“在逃犯”。因此——  相似文献   

9.
孙建清 《今传媒》2007,(2):32-32
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佚名"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正确的读法应当是遗名或隐名.  相似文献   

10.
我很注意看报纸上刊登的讣告,特别是人民日报上登的讣告,几乎条条都看。5月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毕修勺同志逝世》的讣告,我读后,觉得其写法的独特之处有三。一、写法有创新。消息的导语只写一句话,“带着深深的遗憾,著名翻译家毕修勺于5月12日晚去世。”连标点符号只25个字,很耐人寻味和深思。他带的是什么遗憾?一句话勾引你不能不往下读下去。也许有人认为,讣告这类文章,就是老格式,怎么写也写不活,能通报明白就行了。我不这  相似文献   

11.
风筝飘摇     
和老婆一起到江边散步,居然发现秋天也有人在江堤上放风筝。望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婆问:“你会放风筝吗?”我愣了半晌才说:“不会。”老婆失望地说:“你真没用,我还没放过一次风筝呢,我还指望着你带我放一次风筝。”  相似文献   

12.
一篇《你是绿色的祝福》是我在辽宁省图书馆60年馆庆纪念专刊上读到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出自一位从事图书馆事业30年的老辽图人之手,文章自始至终述说着她对心中永驻的辽图的款款深情和美好祝福.是呀,同为辽图人,辽宁省图书馆作为每名员工心中永恒的、温馨的家,我们与她同风雨、共前进,在我们心中对她存留了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憧憬,太多的祝福!在我心中今生不离不弃的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主打歌.  相似文献   

13.
地狱与天堂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  相似文献   

14.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  相似文献   

15.
薛耀晗 《今传媒》2010,(6):125-126
小郭一天忽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把这些年在各种传媒上发表的作品选编成书,邀请我写个序。并说选编的目录和文章都发到《今传媒》杂志的邮箱了,你抽空看看,写序时好有个针对。写序我不敢当,但为小郭出书祝贺,我倒真想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16.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卢璐性格开朗,在报社的走廊上、饭厅里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身体结实,平时爱穿茄克衫、运动鞋,夏天则爱穿一条中短裤。虽然五  相似文献   

17.
背影     
上周难得空闲,我特地安排自己回华容老家一趟。家乡所在电信局的领导特关照我,说你难得回老家一趟,安排个车给你吧,我说我开车还不熟练,局长说给你安排个司机吧!我其实是很不习惯这种待遇的,但考虑到年迈的父母的感受,我还是答应了。快到老家所在的镇上时,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我回来看您二老,现在已经快到镇上了,母亲有些激动地说,那你到镇上后叫个摩的吧。我说妈不用,我自己带车回来了,妈有些意外,说你真的开车回来了啊?我说真的——妈。妈说那好,你爸一大早就到镇上去了,现在可能正在镇上的菜市场卖黄  相似文献   

18.
一次,在南京偶遇济南军区的退伍兵,他居然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答你一句话》文章剪贴——这是我在《前卫报》工作时开办并主编的一个小栏目。他告诉我:“在部队时,好多战友都曾将《答你一句话》剪贴成册,我感到它满有意思,退伍时就带了回来,一直珍藏着。”时隔不久,我带领学员到驻河南部队实习,又在一个连队看到了《答你一句话》剪贴本——是一个退伍班长留给连队的礼物。  相似文献   

19.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感到她改得好,有学问。 1957年9、10月之交的一天下午,我把文艺部领导(是林淡秋同志还是袁鹰同志看的,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20.
相信生活     
中学毕业那阵子,踌躇满志的我被分配到煤矿基层队当了一名搬运工。推大车、装石头、扛水泥便是我一天的全部工作。面对繁重单调的体力劳动,我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命运的捉弄。  一次,单位搞演讲比赛,队里抽我去应付。我便随手写了一篇讲演稿交了上去。没想到宣传科的一位科长看了我写的文章后,脸上立即呈现出惊奇的神情,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只要你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生活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听了老科长的话,我哭了,哭得很伤心。于是回家后,我便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八个大字: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