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2.
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借助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描写,着力渲染了人性的变化及其作者对人性善恶的态度.小说在以荒岛为背景的环境下,将人性的善恶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现代人探讨人性本质和如何善化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以都市人生为题材的创作中,潜意识的心理描写尤为显著。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探讨《八骏图》中人物性心理的描写及对人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性爱小说,通过性爱描写,一方面反映湘西民间那种勇敢、慷慨、诚实、热情,即朴素的人性;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都市文明束缚下形成的那种庸俗、虚伪、怯懦、自大、自私,即扭曲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以隐喻、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从而揭示了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孤独情结。探索孤独之后的人性隐喻是理解小说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欲望沉浮之中的人性隐喻与孤独叙事之后的现代反思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隐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作者所用来表现作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意象,<哈姆莱特>是其一部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中意象丰富.本文对<哈姆莱特>中的几个重要的描写环境的和描写人物的悲剧意象进行了分析,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渲染了悲剧氛围,从而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悲哀,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一种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散文以世俗琐事入笔,谐趣生动地描写普通市民的生存状态,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呈现对卑微生命的哲学思考。散文中的幽默话语有的合乎现代言语幽默语言学层面的标记信息量原则;有的通过漫画的笔触突出放大局部描写,造成与常规认知框架不一致的现象,形成读者的认知反差,产生幽默效果;有的则是通过嘲讽或自嘲人性缺陷,渲染世俗生活的繁琐,在贬抑之后反映的是真实性情的比量标准。散文中的幽默元素不仅为从语言学层面考察现代汉语幽默提供素材,更为现代汉语幽默在审美范畴提供典范。散文中呈现的幽默观既是对人性缺陷、文化固执的嘲讽,更是对真挚、自然的守候。  相似文献   

9.
诗体小说《唐璜》前前后后共有220多处动物意象的描写。其中,拜伦试图通过复义式互文和隐喻式这两类动物意象,以及与动物意象息息相关的“婴儿”意象强调人本能存在的合理性.展现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回归“自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人在边缘--论严歌苓旅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微 《职大学报》2005,(3):40-44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素有"多产多奖"作家之称.她所提供的一系列关于移民 /旅居生活的小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异域生活的真实画卷.本文试以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为核心,分析严歌苓域外小说中的边缘书写及其所表现的移民者的边缘处境.并试图透过人物形象描写的表层透视作者内心对人性内涵的关注及其华文写作的深层意义既是对自己的边缘身份进行某种确认,也是作者反抗中心与主流、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大师 ,是可以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相提并论的短篇“圣手”。其作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的关注与追问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以及对湘西完美人性的礼赞与思考。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人性原始本真的思考 ,使其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 ,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沈从文后期的短篇渐入圆熟精致的境界 ,在文体上表现了“魔术师”般的艺术创造 ,文体的高度自觉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  相似文献   

12.
张皓 《江汉学术》2011,(5):56-61
"人性"话题一直是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重要论题,然而历来的讨论对人性的"亲生命性"较为忽略。文学批评中"人性与兽性"话语的运用存在误区。人性是多层次的,兽性也是多层次的。从生态视域看,"亲生命性"是人性的根本内涵,关爱人的生命,关爱动物的生命,关爱一切生命,特别是关注生态境遇变迁中的人性美与丑,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棣华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向读者详尽展现了她坠入情天恨海的情感变化的全过程.《恨海》中心理描写开始较大规模地介入叙事,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以前无人涉及的世界.吴趼人在同时代小说家中较早认识并推动心理描写地位的上升,不仅使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获得一股强劲的推动力,而且也为丰富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人性开辟一大源泉.《恨海》开启了中国近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  相似文献   

16.
莱辛的首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对主要人物的矛盾描写体现了一个生长在殖民地的白人女作家的矛盾思想。特纳夫妇、查理·斯莱特以及土人摩西身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也体现了莱辛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殖民地人民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学生需要基本的人性关怀。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在其人性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完善。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称得上不失人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独特的、自主的、创新的、富有人性为善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近年创作的《青衣》、《玉米》与《玉秀》三部中篇小说,表现出了作家美学追求的最新动态:一、关注女性生存,着重从女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发掘走向人性迷失的内在基因;二、在几乎无事的悲剧形态中勘探女性的悲剧命运;三、通过隐喻与细节化的描写,建构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20.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为震撼人心的悲剧之一。冷酷的人生、阴暗的社会,恐怖、血腥的氛围是莎士比亚为剧作构建的环境。剧作描写了麦克白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艰难和痛苦的挣扎,在欲望驱使下人性堕落和毁灭的过程。莎士比亚用麦克白的悲剧来警醒读者,激荡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