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诗现存 3首五言排律 ,另有 3首近于五言排律。其五言排律的创作有彼此争竞、显露才气的因素 ,其表达方式以描写和叙述为主。中唐五言排律的创作 ,与创作者被贬之初的心态有一定关系。柳宗元的五排虽数量甚少 ,但却证明柳诗并非都学盛唐 ,他也是“元和体”的创作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诗学理论史上,韩愈、柳宗元都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些相似、相通之处,然而更多的却是分歧和差异。在诗的功用问题上,韩愈重诗的缘情功能,而柳宗元则首先强调了诗的“导扬讽谕”的一面,同时也不忽视诗“舒泄幽郁”的缘情作用。在诗人的品行修养问题上,韩愈突出强调了诗人的道德修养,柳宗元则认为,诗人要达到“和气”与“正性”的统一,应做到内外相称,文质相符。关于诗歌形式,韩愈追求雄奇豪猛之风,而柳宗元更重“丽则清越”之格  相似文献   

5.
张戒与诗味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黄庭坚补缀奇字的不良风气等等,从而使他的诗歌审美理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余首,饮酒诗约占一半以上,是陶诗中最重要的诗歌。这些诗以“饮酒”为依托,议论、调和仕与隐的矛盾。其中“议论”值得注意的有三:第一,以生活议论;第二,以典故议论;第三,以思想议论。陶诗中议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尤其是“言意之辨”息息相关,这种议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首歌     
读罢此,感受最强烈的是本浓郁的诗味。作用散诗般的语言、散诗般的结构为这只白蝶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中对白蝶看似脆弱实则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精雕细琢”的刻画,辅之以自己的心理历程,从而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让人深刻地意识到:原来为的奥妙在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9.
“元和体”诗曾广泛流行于元和中后期和长庆年间的诗坛上,其原因是:首先,“元和体”诗以其形式、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点引起人们模仿的兴趣,而“元和体”这些特点的形式又与元稹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分不开;其次,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为“元和体”的流行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个“温床”促成了“元和体”的流行;第三,与科举考试有关,试诗赋是进士科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对诗赋的用韵要求严格,而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的“元和体”,正可以提高学子们作试帖诗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从陆游爱国忧民和自然风物两方面诗歌的具体鉴赏出发 ,分辨出陆游爱国忧民的诗歌不同于其他诗人同类诗歌的别开生面之处 ,并从中透示出其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极为强烈的自负执拗的心理情结。同时 ,钱钟书还剖析了陆游与杨万里在自然风物诗歌上的审美差异 ,指出陆游诗歌意境重复、议论牛氐牿等创作上的局限 ,揭示出其标举的“工夫在诗外”之诗学观与实际创作中模仿、点化前人作品之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离别诗《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生平遭际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一反写诗时“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的转型作品。此诗在柳宗元整个诗歌作品中有着典范意义,它成了柳公生平遭际乃至诗歌探索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柳宗元的文学探索和心态活动等有典型作用,也对学界研究中唐诗歌有反哺折射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5.
岭南诗论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把自然视为诗歌本体,在注重诗歌自然天工的同时还强调诗人妙造自然的能动性,它视情道合一为诗的原质,既强调“率情”而作,又主张诗歌应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它具有乐歌为先的倾向,重视歌与诗的统一,并把粤歌看作创造新声的源泉.这三大特色的形成取决千岭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素朴淳厚的岭南文化之影响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坛,特别是元和时期,流派众多,各种艺术风貌纷呈,如险怪奇崛的韩益诗派,浅切通俗的元白诗派。而刘禹锡、柳宗元或气雄沉着、婉转多讽,或清阳峻法、高古流简,皆自为一格,独树一帜。刘禹锡是唐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诗也因此表现出进步的政治见解和倾向,对中唐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永贞革新”、“淮西之捷”、“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都有所反映。贬谪期间还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但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民歌作诗及怀古诗成就显著,内容及艺术上更有特色。刘禹锡政治讽刺诗语涉讥刺,颇…  相似文献   

17.
所谓“潇湘文学”,可以泛指一切以湖南的人、地、事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以及引喻联想,潇湘二水会流之处的永州是潇湘文学的写作重镇,代表作家即为柳宗元。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十年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为其一生其他时期之冠。他一方面承袭屈原楚辞的传统,哀感自身;另一方面也因游历永州山水而体悟人生,笔者曾经探讨潇湘文学的意象情境,归纳出“恨别思归”与“和美自得”两种类型,柳宗元的永州文学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两种意象情境的绝佳范例。受到潇湘文学影响而产生的潇湘图绘以“潇湘八景图”最为称著,“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与柳宗元的《江雪》诗息息相关,研究潇湘山水画不可忽略柳宗元的重要性,因此,便将柳宗元置于潇湘文学与图绘的脉络中一并思考,以期突显柳宗元在“潇湘”母题创作中承先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它妙在诗中文句从头至尾往复 回环,读之成韵,突出地继承了诗歌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 的目的,产生了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论刘基以诗议政的创作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囊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而这一切又都是围绕着当时群起为"盗"、天下大乱的艰危局势逐一加以揭示.元季时局艰危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政者不行"以德养民"的为政之道,在于元廷政治的全面腐败.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古已有之,宋人苏轼、陆游等皆有以诗议政之作.刘基的议政诗,客观上是承绪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所使然.此类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未可过于贬抑.  相似文献   

20.
叶维廉是著名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寻求中西诗艺汇通的途径.他从翻译入手发现了中国诗语法之独特,意境之新奇,意象之丰富,而这些又都是西方诗歌中所很少呈现的.这就促使他深入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去做进一步的对美学和哲学的探求.在和西方现代诗的比较中,叶维廉发现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之处.他引入心象这个概念并把诗歌与绘画、音乐、两种艺术进行比较,并将诗归纳为“姿势艺术“.同时对诗歌的语言表达媒介白话与文言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以及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和阐释.本文就加以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