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志刚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6-22
哈贝马斯在反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思想,试图以交往理性的发展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对微观生活世界、政治异化的分析是对马克思的有益补充,但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局限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自己也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其交往理性思想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思想的考察,阐明了现代性对宗教神学的"祛魅"和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但是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韦伯将理性理解为目的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还是近代主体性哲学对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都是片面的.哈贝马斯同时批判后现代哲学转向非理性主义.他从席勒美学中受到启发,希望通过理性的进一步启蒙和交往理性的构建来拯救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杨延飞 《文教资料》2009,(25):154-155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最杰出、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哈贝马斯虽非教育专家.但他的交往理论、新理性精神等极富建设性的思想对教育界有重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对课程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想.是他的认知兴趣理论.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中,大学生主体性、话语权的缺失,教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等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缺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增进教育与现实的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一思想对于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视角,用交往理论来审视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认识交往理论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共同体、规范和方法等,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多种教育方式。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与交往,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有效、合理、正常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会贯通交往理性,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性的认识互动交往的不足与弊端,在交往中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把交往中的障碍、压力和不良习惯控制在最小限度;另一方面要学会理性交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中提升各自的交往资质,遵循共同的交往原则和规范,合理调控自身情绪,能够换位思考,真诚地对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普遍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对哈贝马斯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哈贝马斯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性质.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现代性追求为核心的主体间性美学以及从交往行动理性出发对文学主体间性的重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缺陷的,即它仍然是一种社会学的论述而没有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它还仍然局限于人类理性的陷阱之内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是当代著名思想家,他在与罗尔斯的辩争中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正义思想。与罗尔斯以“原初状态”为前提、以政治正义为本质、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正义理论不同,哈贝马斯立足于理想的市民社会和生活世界之背景,以社会交往和主体间性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和论证了以“理想语境”为前提、以程序正义为本质、以“合法性”为核心内容的正义学说,期冀通过人们之间的理性商谈这种合理程序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鉴于我国社会目前亟需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对哈贝马斯正义理论的研究可为我国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建设以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哈贝马斯的理性类型学中传统理性观是一种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理性,它的范式缺陷是远离生活世界,脱离人的言行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属于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哈贝马斯对此理性观的批判建立在他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之上。回归生活世界是他的哲学范式的"源头活水"和对传统理性观批判的范式尺度。然而,若与马克思的回归社会现实相比较,哈贝马斯的回归却是一种普遍语用学的回归,他的交往理性的根须并没有扎进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中。他的"范式自觉"帮助他在语言哲学主体间性的范式轨道上推进了理性,但他的范式的形式主义停留使他的理性重建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11.
合理性与现代性问题是哈贝马斯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科学理性异化为"非理性"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哈贝马斯高举理性的旗帜,以交往合理性来清除韦伯所言之目的--工具理性的影响,摆脱以工具理性理解理性概念的偏差。这种以价值理性形态来思考社会基本道德的认识方法,对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伦理意  相似文献   

12.
在对现代性进行检视、批判的各派哲学主张中,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独树一帜。他一方面捍卫现代性的理想,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对现代性的困惑进行反思,寻求可能性出路。通过对现代性与主体性内在一致性的哲学分析,哈贝马斯认同黑格尔关于主体性是现代性主要原则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哈贝马斯主张,要重建理性,就必须真正跳出传统的意识哲学的窠臼,突破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后形而上学思维境域下阐扬理性概念,用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取代意识哲学。  相似文献   

13.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和话语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又力图以交往行动为基础进行理性重建,涉及到交往行动的涵义、背最因素、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的地位及其职能,以及“交往行动”的合理性与合理化等问题。哈贝马斯还进一步把对理性的考察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阐述了交往实践活动中的话语伦理问题。哈贝马斯的上述思想,既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哲学家对理性主义提出批判性的质疑,进而从政治上拒斥自由主义.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发掘理性主义传统中的交往理性来证成自由主义.罗蒂则认为自由主义无需形而上学证成,自由主义需要的是从历史叙事中揭示自由民主社会相对其它共同体的优越性.语言观和真理观构成了理解罗蒂与哈贝马斯分歧的枢纽.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对主观权利理论进行了民法学说和理性法理论的分析,揭示了主观权利理论与客观法之间的矛盾。他对现代自由主义法律范式和福利国家法律范式进行了权利理论反思,指出两者在权利实现问题上的分歧。哈贝马斯采用商谈理论对权利、法律及其关系进行了理性重构,提出用一种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化解权利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哈贝马斯建构了权利与法律关系理论的商谈范式。  相似文献   

16.
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合法性概念是20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韦伯以来,社会学和政治学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进入了谋求合法性的权术性追求,这是科学的堕落也是政治的堕落.哈贝马斯在怀疑韦伯以来的合法性问题讨论的方式和内容方面做出了贡献,以对合法性的价值追问而使他的理论告别了韦伯以来的那种对于合法性问题的权术性谋求.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对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以及政治体系刻意营造合法性的问题提出怀疑.所以,哈贝马斯在合法性问题的研究上也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7.
一、解读"交往理性"与道德交往行为 "交往理性"是由哈贝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交往理性在主体间的理解与相互认可的约束力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规范性与自由性、理性与感性、多元与一元等关系的统一,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因此,理性与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势必能够推进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政治自由主义>提出了新的探讨公平正义的背景,在该书中蕴含着公共理性思想,维护了他的正义原则.罗尔斯认为公民在公共政治生活中只有遵循公共理性的要求和限制,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和民主宽容的政治关系,该思想具有进步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学理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可以达到和合统—的应然状态.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价值理性的畸变和异化,工具理性的缺失与僭越,致使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处于错位与分裂状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价值理性的规约下选择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