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媒介环境的变化引发人才需求变化,进而促使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调整.国外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社会科学的导向,国内的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也呈现出转向社会学的趋势.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和中国社会学独特发展路径为充实和改善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可能,具体体现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相契合的培养目标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理论框架、路径取向与发展现状.认为新闻生产社会学是媒介社会学的分支,其研究路径主要来源于媒介社会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主要从社会结构与组织的角度对新闻生产予以关照.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社会学与新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都重视新闻内容、新闻采写和媒介的编辑的研究,都强调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新闻传播社会学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各种媒介都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研究报纸,以报纸新闻的采编与经营为研究对象。新闻传播社会学重在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等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而新闻学通常只关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技巧和职业特点。新闻传播社会学把新闻传播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放在变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宏观上的透视,而新闻学则大多是“就事论事”,从微观方面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中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基于框架理论下,新闻传播需要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在当下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当中应用较为普遍,在框架理论影响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基于框架理论下,对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过程中,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理论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闻传播日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随着西方传播学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大量引进,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也出现了可喜的进步。陈昌凤博士的新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就是在新形势下诞生的一部新的新闻传播史的专著。该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开,从体例、内容到研究手段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以人群为主体,以生产为基础,以沟通为纽带。世上凡事都要沟通,否则寸步难行。新闻信息沟通的现象犹如空气,弥漫于社会的四面八方,渗透于人际之间。社会靠新闻信息沟通,新闻信息赖社会需要才得以生存、发展。为了使新闻传播机制良性运行,取得实效,不能不重视新闻社会学的研究。一、涵义与历史什么是新闻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李佳 《传媒》2014,(20)
正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许多年以来,新闻传播的效果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新闻传播界高度重视的问题,他们投入大批力量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出现了"可读公式""文章通俗性指数"以及"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选择性因素论"等等,力图找到一条能更好地适应传播对象的新的传播路径。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现状看,我们对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卡尔·曼海姆的社会学研究充分考虑到了现代传播这一要素,认为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使他成为最早具备现代传播观念的西方社会学家之一。在其知识社会学理论中他对知识传播的框架、途径、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教育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他的现代传播观念,并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电视社会学是研究电视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以信息为逻辑起点,以电视传播为中介,以电视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为逻辑导向,把电视传播活动当作一种社会行为,放在社会体素的关系总和中加以宏观考察。其研究任务,着重探讨电视在社会中生成、发展与良性运行的规律,研究电视与其外在环境及文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中体现其逻辑的操作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借鉴,以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为手段。研究和学习电视社会学,有助于指导电视传播实践,有助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有助于电视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1.
“补偿网络”: 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补偿网络”是作者在讨论我国新闻改革过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分析中,作者受到传播社会学研究的启发,感到我国正在展开新闻改革,触及到一些新闻体制的基本点,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形态;由于这种资源形态的变化,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它所构筑的现实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补偿网络”概括的就是这种变化,它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首先是经济资源—分配的形态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形态和关系在新闻媒介内容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4):4-12
社会学曾在新闻研究的不同发展时期深刻形塑了这一领域的面貌,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是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本文着重从新"客体"和"新"理论两个层面呈现数字时代新闻社会学的发展状况,意在回答新闻社会学究竟能为数字新闻研究提供哪些助益。未来仍应加强新闻与社会学的再连接,以继续夯实数字新闻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交流与接触。近年来,新闻媒体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面临着重大的冲击,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速度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引发的思维变革,也在不断地改变新闻的传播方式。在这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采取的信息种类繁琐复杂,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只有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才能保证为受众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本文对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从理论定义到操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大数据新闻传播的内容及实际应用着手,发现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创新中的难题,进而对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的操作路线予以详尽的论述,望此次研究能辅助寻找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促进新闻传播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际知名社会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约翰·厄里教授致力于流动性理论研究,力图超越交通研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探讨流动产生的资源和信息再分配以及社会差异。这涉及流动与非流动的关系、虚实空间的接合、流动的物质性等议题,此外还发掘流动与地域、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的细读和阐释,以及对戴维·莫利教授的半结构访谈,试图在不同理论的交光互影中探查新流动范式与传播物质性研究之间的隐显关系:一方面,新流动范式成为传播研究重返物质向度的理论支撑,建立超越媒体中心主义研究视角,拓展传播研究议程;另一方面,在交通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流动性理论与日常流动实践,使传播学研究与社会现实在更多问题上有桥接的可能,拓展传播研究新的面向。此外,厄里的流动性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也有赖于戴维·莫利、杰瑞米·帕克以及保罗·亚当斯等学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连接者和转化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成果主报告的一部分。该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的现实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开设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论述了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得出了目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已经成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本文则从传播学的人际传播视角进行分析,介绍霍曼斯人际传播理论的基础、决策模式、人际冲突、自我披露、人际关系变化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于全面研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信息传播的优越性。分析当下我国文化体系和理论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缺失的整体框架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论性结构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实际工作的具体开展,本文就针对新闻传播理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希望能够让新闻传播工作者认识到工作的理论性建设重要性,以此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原则出发,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中面临的消费社会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及日渐式微、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迷失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的媒介使命应是从自身做起,加强“社会学的想象力”建设。认为当代大众媒介的贡献在于兼顾现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包围下走出兼顾生存与发展的良性道路,同时进行多主体间合作,真正做到从社会事实出发内外兼修,强大本土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威尔伯·施拉姆(SCHRAM.M,WILBUR LANG,19078.5~1987.12.27)博士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早年曾做过编辑、记者,后一直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从本世纪40年代起,他开始驻足于传播理论研究这块新辟的学术领域,终于成为这门学科的带头人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最先综合借用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认识和解释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