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和STEM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科技馆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即STEM教育项目可用于“学展品,用展品”的教育活动中。反之,展品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优化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实际教育案例,提出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思路,旨在将科技馆基于实物和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与传统STEM教育活动形成互补,探索一种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模式,以期为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技馆是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功能的科普场馆,展览展品是科技知识的载体,是引导公众通往科普知识殿堂的桥梁,没有展览展品就没有科技馆,由于展览展品的互动性、参与性从而促使观众同展览展品融为一体,体现了展览展品的亲和性和意义所在。科技馆最重要的功能是展览和教育,其中展览展品是科技馆的灵魂,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是目的。展览展品是科技馆实施展览教育的主要载体。科技馆展品的展示形式,决定了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效果。本文从科技馆展览展品本体出发,尝试对科技馆教育形式进行剖析,对科技馆教育活动与展览展品关系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技馆展览如何避免众馆一面,突出个性化的命题,是近年来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科技馆盲目追求表面、外在的个性化设计存在的两方面误区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基于笔者的调研考察与项目实践,从选题创新、故事创新、结构创新、内容创新以及形式创新五个方面对科技馆个性化展览设计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科技馆展览设计时,应首先明确主题,采取纲举目张、主题展开式的设计方法;应让展览主题得到明确而显著的可视化表达;应努力提升展览的信息密度;在展览内容未明确时,不需要过早开展环境布展设计。而在进行科技馆展品设计时,要了解和把握审美体验规律,让观众产生良好的知觉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应坚持反常态、反经验、反直觉的设计原则,引发“惊”和“喜”的情感;运用合理的设计技巧,让观众的知觉体验更加充分;优化阐释方式,让观众产生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遵循必要的原则,减少展品研发失败次数。  相似文献   

5.
主题展览如何设计?展览主题是什么?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是多年来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和困扰展览设计团队的重要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展览设计的质量与展示效果。本文首先从基本概念、展示教育目标的角度,提出展览主题应是策展人“最希望观众在参观展览后能记住或认同的一个科学理念或概念”;进而提出“主题引领,纲举目张”的设计方式,二级、三级展区的分主题、内容、展品等,均应为有效表达主题服务;同时,采用主题的“语句式表达”“显性化表达”方式,以强化主题表达的效果。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展陈建设即采用了上述认识和设计方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不断突破常规、激发想象的跨界表达,成为了现阶段中国科学文化语境中亟需研究的课题,更是科技馆展览展品研究工作的一项任务。本文从艺术创作在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入手,对展览展品策划、环境艺术设计、展品造型设计三个方面来解读具体的实践方法。科技馆为了避免枯燥的教化式科学传播,其作为传播美学和艺术的载体作用将会受到广泛重视,艺术创作的融入能够切实提高展览的艺术性、原创性和生动性,赋予科普展览更多可能,也为科技馆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展览讲解或辅导大多为“以视听为主”的说教式教学。本文通过应用多感官学习理论和方法,结合展览辅导开发实践,认为多感官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馆展览体验式学习情境、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特性,可有效提升展览辅导的教育效果。本文还通过多感官学习的展览辅导的实践与反思,提出了开发此类教育活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技馆在展示内容上往往以传播科学原理及结论为主,而忽略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容易使展览虽然充斥着展品和知识,却难以支撑和诠释展览主题。如何挖掘展品的深层次内涵以更好地表达主题,进而提升科技馆的展教功能并深化科学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引入和展示科学史内容是一种有效途径。科学史内容将科学与人文联系起来,增强了科技馆展览的故事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对深化展览主题和创新展示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展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信息载体,也是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媒介。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两种学习理论出发,以合肥市科技馆科技展品设计与实践为例,分析了馆内展出的部分具体科技展品的教育功能,探究了学习理论与科技展品理念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增强科技展品教育效果的启示,为我国科技展品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形成“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机制,是当前许多科技馆感到困惑、正在探索的命题。厦门科技馆在“问问大海”展览的设计过程中,调研观众所关心的海洋问题,从“观众问题”中提炼展览主题、延伸展览内容、指导展览设计,并采用“基于展品的问题制学习”来设计观众的展览参观过程及教育活动,借助问题引导观众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探索知识、科学思考,发挥展览的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教活动是科技馆在互联网时代拓展自身科学传播渠道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丰富场馆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文论述了开发此类活动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并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线上和线下展教活动各自优缺点及二者结合后的互补效果。同时以展品微课在展教活动中的应用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以此为不同年龄段公众提供满足其学习需求的科普资源,更好地传播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培养公众科学思维,助力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科技馆的展品多为一次性投入,但创新研发并不是一次性完成,在实际开放运行过程中必然与设计初衷和观众理解存在偏差,因此改进、完善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组织展品运行状态综合评估,构建包括知识传达、互动形式、教育应用、体验效果和质量状况的五项指标评估框架,收集科技馆展品的优缺点信息,组织内部与外部进行合作评估,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混合评估方法,形成改造、升级或更新的支撑方案,明确展品升级优化的目的性,从而实现科技馆展品常展常新和创新研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在激发观众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科技馆展品作为科普主要传播载体,其不同展示类型和特征差异,对激发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分析梳理科技馆展品类型及特征,以流动科普展品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学科领域、展示形式、感官体验、人际关系、交互方式等维度进行探讨,依据好奇心相关理论,找寻规律特点,进而提出影响展品激发好奇心的潜在因素,为更好地指导科技馆展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是否有结构上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本文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结构理论并结合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实践,对展览结构和教育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展览结构是关系到展览设计水平、质量和展示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并影响到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因此,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是依据展览主题建立起来的,是设计展览的出发点,直接影响展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科技博物馆的展览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构建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展览结构与展品、与基于展览的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观点,从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对基于展览展品的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作为评估最核心的内容,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框架,为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考核、监督、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教育活动是实现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计量工具,以中国知网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在时间发展趋势上具有相似性,新媒体的应用、活动设计与创新以及STEM教育的融入是国内外主要研究热点,但在研究理念、阶段、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技术融合、活动设计创新、观众研究和学习效果研究、馆校合作、展教人员专业化发展是未来研究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