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也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教育,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持续巩固基础性情感教育。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主体的专业性、内容的针对性、实践的丰富性、方式的潜隐性以及功能的广泛性。其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他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反映出高校德育的教育力度,更能体现出社会道德精神和人格形象,所以,高校德育应应于时代的前列,倡导时代的道德精神,让大学生把握住时代的要求而立身,立言,立世,培养并形成他们的做人风格,本文认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着眼于道德人格的某一要素的培养或养成上,应从道德准则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目标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建构大学生健康而稳定的道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和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情感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因素。但当前的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本文认为,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及道德意志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出现道德分析能力欠缺,道德鉴别能力降低,道德批判精神消解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重视社会实践、重视主流价值引导等举措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复杂道德环境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完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交往空间和生活空间.培育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什么样的实践主体,已然成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维度培育大学生成为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认知主体""道德情感主体""道德意志主体""道德行为主体",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充分绽放大学生自我的本质力量,推动其积极参与到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人群,他们的品德素质高低,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体意识,注重个人奋斗,追求民主平等,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德育工作者应增强学生自我塑造的欲望,鼓励学生在一定道德标准指引下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采取德育和智育互相渗透的办法,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社会道德准則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及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道德理想价值追求呈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趋势,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冲突与失范现象。面对学校道德教育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和道德教育理论主体地位的缺失,应加强师德风范建设,坚持教育与管理并举、实现道德由知到行的转换,切实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抓好网络道德建设的解决措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建构学校的德育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并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相类比,运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解释,提出应从背景知识的学习、推理规则的掌握以及策略的学习等方面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道德脱离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指导高校开展更具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道德脱离的合理化与责任扩散子维度得分较高,反映了大学生道德脱离主要表现为对于自己非道德行为的认知重构以及负面责任的分散;大学生道德脱离各分维度之间相关极其显著,因此对于大学生道德脱离的教育和控制需要多角度切入;大学生道德脱离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揭示了大学生道德脱离的控制需要突出对象差异.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存在基础,能够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从感性向理性的转型,进而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通过自我约束作用让学生积极遵循道德情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化导致对道德情感的认知不足,这就需要将道德情感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分析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旨在探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新途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其道德价值观社会化的过程密切相关.道德心理图式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社会化的内在依据,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核心.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遵循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开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空前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价值观的现实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得我们的大学生道德凸显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取向功利化,道德目标自我化,道德人格双重化,道德标准多元化。对此,笔者分析了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并作出了相应的德育对策思考,以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引导道德认识,熏陶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发挥其德育功能。优化存在于高校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德育隐性课程有助于发挥德育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解决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存在认知的闲置性、情感的消极性、意志的非自主性和行为的双重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如今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自觉现状不容乐观。道德信念缺失、道德冷漠、人格社会化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是大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采用道德体验教育,以社会实践体验方式、学生道德自省体验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工作特点、工作职责与内容的特殊性以及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辅导员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树立"爱生如子"的工作理念,通过班级建设、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教育途径与手段培育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比较普遍,这已成为摆在社会和学校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要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力,有关部门必须在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的基础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倡导教育网络化,拓宽德育阵地;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标准过高,利益冲突、个体的差异,舆论、同伴等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和道德实践的缺乏等问题,使得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屡屡发生断裂,知行脱节呈现普遍化,传统的内外化原理必须加以扩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和谐要求。笔者从德育认知发展规律、道德实践、激励机制以及学生主体性等方面入手,提出改善知行脱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产生负面影响。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对策,使大学生逐渐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20.
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展开互动,开展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情感异化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