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武术自选套路指定动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 ,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结合 ,逐步实现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战略目标 ;也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体育竞赛需要 ,武术竞赛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1996年新的武术竞赛规则的出台 ,自选套路中的指定动作的起用 ,使武术竞赛更具可比性、区分度和公平性 ;同时也使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和风格特点 ,而且还要高质量地完成指定动作 ,方可取得优异成绩 ,指定动作的训练已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以提高完成指定动作的稳定性。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2 0 0 0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武术自选套路长拳、南拳、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太极拳的男、女运动员。1 2 研究方法统计 2 0 0 0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武术自选套路比赛的运动员指定动作完成情况 ,并对指定动作扣分情况进行整理 ;问卷调查参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 ;访问大会比赛的专家裁判员及部分省市教练员和运动员。2 结果与分析2 1 指定动作的概念指定动作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每年公布下一年武术...  相似文献   

2.
“指定动作”是武术竞赛中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提高了比赛的竞争性和分平性。本针对运动员在完成“指定动作”时出现的紧张状况、表现形式和紧张产生的原因等心理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完成“特长”技术讲究的是动作的效果,能击中或摔倒对手,让自己有效得分,同时尽可能防止对手得分,目的是克敌制胜。所以,在武术散打运动员“特长”技术的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培养运动员在激烈的实战对抗条件下运用“特长”技术动作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提高其“特长”技术运用的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武术     
G852.014.87 20010895武术竞赛中“指定动作”稳定性的心理分析=An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required movements”stability in Wushu competition[刊,中,I]/梅汉超,陈少菲//湖北体育科技.-2000.-19(2).-224-26 参2(XH)武术//比赛//心理素质//分析//规定动作“指定动作”是武术竞赛中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提高了比赛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本文针对运动员在完成“指定动作”时出现的紧张状况、表现形式和紧张产生的原因等心理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武术套路竞赛的新规则在保持武术的本质特点和遵循“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继承发展创新”和“高、难、新、美”的精神指导下,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全国武术界部分专家教授和优秀武术运动员,创编了自选套路的指定难度动作,旨在起到规范化的导向作用和对即将要执行的新规则中运动员的创新难度动作设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撑竿跳高是跳跃和体操高度结合的竞技项目,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撑竿跳高运动员都和体操有密切的关系。撑竿跳高运动员“撑体训练”是在撑竿跳高和体操这两个项目的结构特点基础上,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种边缘自由体操、边缘吊环、边缘单杠、边缘双杠的训练手段。由于所设计的“撑体训练”动作与撑竿跳高技术动作相适应,因此训练时有利于运动员体会动作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7.
武术指定动作强化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指定动作在套路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演练水平的高低是高水平运动员竞争的要点。我省武术运动队以提高指定动作演练水平作为“九运”夺牌的突破口 ,调动现有的一切科研和训练手段 ,赛前封闭式强化训练 ,在“九运”决赛中以一银、总分 47分排名全国第 6位 ,超过预期目标。探讨所采取的部分比较成功的科研措施 ,希望对今后的科训工作能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参加九运会武术套路预赛太极拳全能运动员指定动作的扣分情况进行统计处理,扣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专项素质和技术要领的掌握以及赛前的战术安排有关.对教练员、运动员今后太极拳指定动作的科学化训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优秀武术运动员指定动作训练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填表和座谈两种方式对武术专业53 名优秀运动员指定动作训练损伤及其它损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武术运动员损伤以膝、踝关节、胫骨膜、腰肌、小腿肌内为主;动作难度大,身体素质要求高是指定性动作损伤的主要原因;落地支撑腿的膝、踝关节损伤、胫骨膜炎症等疲劳性疾病,与指定动作练习有关,局部负重过大、过度疲劳、身体素质不够等,是构成指定动作训练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技术测验1——滑行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快速按指定的连续滑行动作,绕过障碍物滑行规定的距离。起点在争球圈的顶端,运动员面向开球点。 1、当听到“口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内涵的形成及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文化思想的必然性。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谈体育人口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想以科学的、客观量化的面貌出现的“体育人口”概念,却在现实的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缺憾。提出体育人口是一个范式性的概念,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评价方式,这种整体和综合的对体育运动参加的评价特征,并不是一种评价标准,也不代表社区体育的社会背景。体育人口作为一个范式性的概念,是社会体育学对社区体育给出的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休闲体育由于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着儒、道、禅文化的特色。儒家的刚健有为和忠恕之道,道家的顺任自然和天人合一,禅宗的平常心,以及中医的阴阳调和理论,均在休闲体育中得到了深刻的彰显。因此休闲体育不仅是一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文化学的视角对中西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中西体育文化是异质文化,中国大陆型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西方海洋型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天人相异”的竞争精神。研究中西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西体育文化内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体育文化得以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人制篮球具有易于组织开展,参与门槛低,娱乐化,比赛交流手段等特点,通过与五人制篮球的对比,探讨高校开展三人制篮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人权视野下我国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学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国际人权的角度,探讨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基本涵义和性质。公民体育权利是从生命健康权、社会文化权、社会经济权和社会发展权等基本人权中引申而来的,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每个公民或者组织通过体育锻炼或运动竞赛的方式。享有身心健康或精神荣誉等利益的意志和行动自由;公民体育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属于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7.
1996~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华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11-13,21
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对1996~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局管立项课题状况分析表明:立项数量逐年增加,为繁荣我国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打下很好基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体育经济、群众体育、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奥林匹克、社区体育等是历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研究的主要热点,国家在注重研究热点的同时也应照顾到体育研究宏观布局的平衡性,建议加强农村体育、特殊人群体育、全民体质、体育概念、西部体育、体育法学等研究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更好地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使体育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本文以提高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小学为例,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对漳州市龙文区13所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从而得出龙文区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内容编排的依据、素材来源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编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陈磊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9):102-103,112
《解读体育文化》一书,将哲学与我们生活中的体育融合在了一起,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文明进步史中与体育息息相关的体育现象,使现代人对体育的渴望更强烈,对体育的认识更明晰。  相似文献   

20.
陆守芹 《精武》2012,(19):10-11
调查显示,眷通高校的大部分士生月经功能状况良好,在月经周期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中会出现身体上或心理上不良反应。通过研究分析了月经周期参加体育运动对月经功能的影响,认为经期可以参加体育运动,但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和运动强度,这样不但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助于身体机能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