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有句名言:“气氛即人物。”汪先生小说语言的干净老辣自是不必说,他的小说还善于造境,让人物活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气象氤氲,活灵活现。显然,石舒清也深谙此道,《打墙》在艺术上的成功首先在于气氛的营造,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流动中,一幅中国风味的生活画面徐徐地铺展开来,及至最后蓦然间画面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然而迅即消弭于无痕,这意味深长的留白,颇有击打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有一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色。而所谓“人间烟火”气,其实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体察和热爱。本文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汪曾棋的小说略作探讨。汪曾祺小说表现了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浓厚兴趣,“人间烟火”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重要内容。汪曾祺特别擅长写风俗,风俗、风情、风物常常成了他小说的主体,而真正的故事和人物反而退到了幕后。所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风俗画作家。风俗的确占据了汪曾祺小说的大量篇幅,这可以从我们随手列举的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虚笔,即作者不直接、正面把话讲完,留下“空白”和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思考、品味、琢磨,从而将欣赏者带进一个寓意深远的艺术境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谓“虚实相生,寓实于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圣俞)等,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虚笔,虚中见实,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6.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 ,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 ,通过描绘环境 ,渲染气氛 ,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 ,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 ;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 ,使其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 ,可使记叙文的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为了把主要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明突出 ,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 ,以虚托实是常用方法。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相似文献   

7.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氛围(atmosphere),作为英语单词的解释是大气层、气氛.顾名思义,文学作品中的氛围是指弥漫于作品中的一种气,作家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对景物的抒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情调的营构和情绪的流动.氛围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的要素之一,它飘忽流动,不可捉摸,正所谓,“有物混成,惟恍惟忽”(《老子》),充满了神秘感和流动感韵律感.因此,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只能用心灵去感受,而不像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那样可以分解和把握.诚如清人章学诚所说:“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天下之至文也.”(《文史通义·史德》)章氏所论证的情气合流,既揭示了“氛围”的本质内涵,亦说明了氛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气积”、“情深”,才能成为“至文”.试看我国的现代文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小  相似文献   

9.
一、《邂逅集》,1994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的第一本作品集。是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时写的,系沈从文先生所开“各体文习作”课上的作业。 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解释说:“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因此,我把第一个集子定名为‘邂逅,。”(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本书收入小说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邂逅》。《邂逅集》现在已很难见到,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中选了原《邂逅集》中4篇作品:《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虽然编集时都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相似文献   

10.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11.
一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文字朴实、描写生动、感情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将它与《荔枝蜜》、《小麻雀》、《挖荠菜》等组成散文单元。但是,作者是把它作为小说的。《猫》写于1925年11月,被收在1928年作者自己选编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中指出:“我写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长期以来,特别是“五四”前后,一虚一实,大体是区分小说  相似文献   

12.
《大淖记事》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与一般小说相比,《大淖记事》在情节和人物上所费的笔墨很少,但他的小说并不显得干巴无趣,相反人物丰神俊朗,情节含蓄蕴藉,读起来很有韵味。文章主要从故事叙述、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三方面赏析《大淖记事》中“以少胜多”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清中叶神怪小说的创作走着世情化的路子。特别是代表作《绿野仙踪》,在题材处理上直接取用了现实题材;在人物塑造与结构处理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金瓶梅》的“冷热金针”法;在写法上达到了写虚的理性主宰与写实的剔挟入骨的艺术新高度,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但情节处理上存在着游离性,情节切换上存在着生硬性,写虚与写实之间还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艺术距离。因而,它既给神怪小说的创新带来了成功的启示,也带来了失误与不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15.
当和尚是一种生存策略,写和尚是一种叙事智慧。以心灵规避的方式走出政治权力话语的阴影,用“气氛即人物”的理念,一种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独创新篇,智慧的汪曾祺将智慧交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采蒲台的苇》一课,选自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白洋淀记事》,课文感情真挚激越,感染力强.乍从题目看,貌似写景物,其实写苇是虚,写人为实,写白洋淀人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借物赞人,寓人于物,人托物志,相辉交映,这是作者的妙笔.为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作品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作用。兹结合课文作一浅谈。首先,人物刻画的虚实。人物出场,其外貌可实可虚,而虚写有时则更能创造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绘即是如此。诗中只写了她的服饰及人们的观感:“头上倭堕髻,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通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使其虚实相生,水乳交融,可使记叙文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姜广生 《小学生》2008,(1):40-41
技法一点通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可以同时并用。如例文中对妈妈爱美等一系列的描写均属直接描写,再现了人物的特点;此外,通过他人对妈妈爱美的看法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的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