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联盟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产学研联盟中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向企业成功转移,进而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意义重大。本文在前期案例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从细分维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不同维度契约、信任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契约协调机制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显性知识转移有积极作用,但对隐性知识转移没有显著效应;契约控制机制有利于提高显性知识转移效果,却会抑制隐性知识的转移;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作用相对更强;契约协调和信任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均会产生正向交互效应,而契约控制和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却会产生负向交互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组织类型与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内外学者时复杂性组织维度研究的基础上,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并对这些组织的稳定性做了详尽的分析,重点分析了这四种组织形式对知识创新转移效果的三个纬度--知识量、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的影响,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创新转移影响不同.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成果对知识创新转移进行有效的控制,目的是使知识转移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知识供应链和知识转移的概念,分析影响高校知识转移的关键,通过对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模型和流程的研究,提出建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作为高校知识转移的模式,并分析了技术研究中心的组织结构和主要部门职责分配.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包括技术知识的研发和专利成果的转移两个阶段,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等方法分阶段研究了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技术知识的研发阶段,教学任务的增加会减少技术知识等专利成果的产出,科研项目类的科研任务则对技术知识的专利成果产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论文发表类的科研任务则没有显著作用.在知识技术的转移阶段,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的增加会降低专利成果的转移效果.此外,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构的支持,政府资金对技术知识等专利成果研发阶段的作用不明显,而在专利成果转移阶段的作用则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依据企业转型的不同类型,分析转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和影响因素,建立转型企业知识转移概念模式,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转型企业知识转移模型,并运用vensim来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转型企业的初始知识存量对知识转移阈值的早期影响显著;在同样的时间周期内,外生性转型企业的知识转移量大于内生性转型企业的知识转移量。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转移及其风险的研究呈现4个主要特点:论文数量呈增长趋势、论文主要集中在管理科学类和经济类期刊、研究的视角多样以及研究的重点突出;主要围绕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等核心内容而展开.应该重视并开展知识转移风险及其规避策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面板数据,进而运用stata软件,采用多元回归运算,建立各科类学校的科研产出模型,揭示不同科类高校科研活动基本态势。研究发现,不同科类院校普遍存在忽视基础研究及科技服务职能的现象;各科类高校在获取科研资金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政府对工科院校投入偏多,对医药院校投入偏少,综合院校与工科院校在获取竞争性科研资金方面明显强于其他三类院校;各科类高校在专利授权产出及论文和专著方面对投入资金与RD人员的需求各异。  相似文献   

8.
组织复杂性与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外学者对复杂性组织及复杂性组织维度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复杂性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并对这些组织的稳定性做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这四种组织形式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果的三个纬度:知识量、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的影响,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影响不同。在此基础上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现实呼唤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本文提出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观照大学学科发展问题,并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分层发展进行了研究,深入刻画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发展图景,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大都基于社会环境,选择了网络环境作为转移媒介.首先根据博伊索特在信息空间中对知识的分类,把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知识分为4类,并给出了这4种知识的内涵;其次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并总结了知识在网络环境下的转移过程;最后结合以上论述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知识转移的5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企业-大学间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实现价值的途径。本文首先探讨企业与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与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的理论模型。最后以某勘察设计院与某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研究项目管理模式为例,对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企业是创新主体,而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的重要创造源头,在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探索现阶段适合我国大学通过技术转移为社会经济作贡献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工作者的积聚地的高校,越来越重视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本文从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特点,查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知识管理为视角,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并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处在转轨时期的市场不确定性背景出发,文章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市场不确定性对高校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市场不确定性对企事业单位资金投入与高校知识转移效率之间的关系起着负向调节作用.给出了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与大学技术转移——美国和日本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文华  张佳林  曹明 《软科学》2002,16(5):67-71
本文详细比较了美日大学国家资助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技术转移途径,着重分析了美国1980年颁布的贝伊-多尔法案(Bayh-DoleAct)对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日本大学非正式技术转移方式的形成原因和问题。文章最后还就国家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以及大学技术转移的环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企业大学是能够实现知识转移的重要组织.本文根据企业大学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探讨企业的知识转移,构建了企业大学的知识螺旋交互模型,然后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举证企业大学与传统企业各自管理下的知识转移的不同,以论证企业大学在知识转移方面的优势,最后为企业大学的知识转移提供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对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研究进行可视化,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研究重点,为提高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提供借鉴,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真正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政策困境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尤丹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10,28(7):990-1000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部分,大学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科技政策和知识产权法律之间长期的逻辑隔阂与理念差异,使得我国大学在知识产权运用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受到了明显的政策限制。从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与知识产权客体制度的概念差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转移的功能缺失与中介缺位、大学国资管理与知识产权利用的政策冲突和调整交叉、大学人事制度与权利利益分享的制度空白和机制失调等主要方面阐述了政策困境的形成原因。并以发达国家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为参考,针对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政策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研被誉为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学术腐败,学术产业化倾向、学术浮躁等现象屡见不鲜,追溯其社会根源,是高校科研中大学精神的缺失.对许多高校科研中大学精神的缺失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根源加以阐释,同时还探讨大学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永久 《现代情报》2009,29(11):221-224
大学知识转移是知识转移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大学知识转移的价值已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校企知识转移角度、大学之间知识转移角度、大学内部知识转移角度及其它方面对近几年我国大学知识转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肯定了已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大学知识转移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