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西藏自治区地势高亢、气候温凉,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以及藏东横断山脉诸河流的河谷和低山地。以海拔3000—41OOm之间最为集中。主要粮食作物有春青稞和冬、春小麦。农区春季回暖早、增温慢,夏季温凉、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因此作物全生育期一般较长,麦类幼穗分化充分、灌浆饱满、穗大粒重,单位产量高。冬、春小麦和春青稞曾分别创亩产836.5kg、832kg和579.9kg的高产记录。但目前大田产量多在100—200kg,潜力远未得到发挥。究其原因,除耕作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研究不同海拔对冬青稞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选以7个冬青稞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不同海拔的光合特性,以期为冬青稞高光效品种选育、最佳种值区域和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选用7个青稞品种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波密县倾多乡、波密县易贡乡种植,在灌浆期时测定旗叶部分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光合特性。结果 (1)叶绿素相对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下降在升高,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在下降的趋势说明在海拔2982m时青稞品种的光合生理提高。(2)通过隶属函数发现在海拔2177m时适合种植早中熟型青稞;在海拔2748m时适合种植晚熟型青稞;在海拔2982m时,适合种植早中熟型青稞。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长调节剂“活力素”是一种广谱性活性态综合植物营养剂,具有催芽、壮苗、催花、保果、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抗逆能力,改各品质,大幅度提高产量之功效。本文介绍了,用“活力素”对春青稞进行浸种、拌种和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后,对春青稞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筛选出了对春青稞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升温明显,特别是西藏春季气温升高提早,物候提前。在此背景下,进行春青稞不同播期试验,结果发现,早播处理青稞生育期较长,产量比晚播的要高。在拉萨试验结果,早播的青稞均未出现青稞黄矮病,田间杂草明显较少,而晚播青稞的黄矮病等病害严重,杂草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产量等。研究结果发现,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地与传统播种期相比,春青稞提早播种10~15天产量优势明显。在避免晚霜危害的前提下,高原地区青稞适时早播,最好在土壤表层解冻5~7cm,耕地下层还在结冻时顶凌播种,可以防止黄矮病的发生、控制杂草,实现青稞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5.
黄勇 《西藏科技》2003,(7):13-15,18
察雅县在吉塘镇、卡贡乡实施春青稞万亩400公斤高产栽培项目,通过“两改”(坡改梯、低产田改造)、推广良种、机播、种子包衣、增施化肥等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春青稞平均亩产达409.5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迪庆州农科所成立于1973年建所40年来,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目标,围绕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服务. 1以藏区粮食安全为主线,加强青稞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是藏区粮食安全的主线,先后承担实施了"国家青稞商品良基地建设"、"优质青稞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青稞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无公害爵稞生产标准示范园建设"、"加工型青棵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迪庆州青稞产业化开发"等10多个项目和课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稞品种4个,科技成果2项,《无公害青稞生产技术规程》成为迪庆州第一个农作物栽培地方规范,使青稞生产满足粮食安全,青稞商品率逐步提高,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气候生态因子对青稞穗粒重影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青稞主要生育阶段条件对穗粒重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穗粒重的气候生态模型。分蘖-拔节期日较差为14.2℃,空气湿度为44%时对增加穗粒重最为有利;拔节-抽穗期气温偏高,日较差大是影响穗粒重的不利因素;乳熟-成熟期降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穗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为西藏林芝青稞的高产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林芝地区广泛种植的10个青稞品种(品系)的6个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公顷穗数穗粒数小穗数千粒重穗长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小穗数是影响林芝地区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林芝地区青稞高产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措施上应主攻单位面积穗数,同时确保其具备株高中等,穗长适中而粗壮、小穗多而籽粒饱满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潘永年 《科技通报》1990,6(6):360-360
一年生黑麦草或称多花黑麦草(L.multiflorum Lam)具有生长快、分蘖多、再生力强、茎叶柔嫩光滑、品质良好等特点,各种家畜、家禽均喜食,是冬春季节极好的禾本科牧草。 1.种植一年生黑麦草有利农牧结合养猪要大量消耗粮食,粮食增产,人吃了有余就喂猪,粮食减产则少养猪。据40年资料统计表明,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是,遂昌县坚持贯彻“种草养畜,以草兴牧”的指导方针,实现乡乡、村村种草,以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倒伏是限制青稞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的主要因子,品质问题是推动青稞产业化加工增值的关键因素.文章针对自治区提出十二五末,实现粮食生产百万吨的目标,但面临青稞种植面积缩小、加工原料需求猛增、单产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分析青稞单产潜力、政策优势、加工产业发展前景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粮食主产县选用高产品种并切实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冬青稞高产品种、挖掘高寒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青稞单产潜力以及培养青稞种植能手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春青稞藏青320在贡嘎县中低产田土壤上最佳的氮、磷、钾施肥量及配比,逐步建立适合该县土壤和作物特性的施肥模型、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为我地区春青稞大面积生产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采用"3415"回归最优设计,开展了春青稞青320肥效试验,研究中低产田施肥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不同的施肥配比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1)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2)该区域土壤肥力春青稞亩产量达146.5~156.25kg。(3)当地常规农家肥亩施用量1500kg,在提高利用率的情况下当季亩增产20.5kg。(4)结合不同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和目前农业生产实际,氮、磷、钾肥亩推荐施用量分别为46%尿素8.21kg/亩,12%过磷酸钙18.75kg/亩,60%氯化钾2.29kg。  相似文献   

12.
采用空气饱和差法,估算了藏东三江流域春青稞生育期间的蒸发量、湿润度,并绘制了空间分布图,为了解藏东流域春青稞各生育阶段的水资源分布,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建立必要的水利设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春青稞不同的生长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追施尿素对春青稞各经济性状的影响是不同的。本试验主要探讨2个春青稞品种在分蘖期和孕穗期以中耕和随灌水撒施尿素对春青稞各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期灌水后中耕时追施尿素比在分蘖期灌水时追施尿素更有利于春青稞各经济性状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离体培养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梅妞 《青海科技》2001,8(5):37-39
本文综述了离体培养技术-幼胚培养、成熟胚培养、幼穗培养、花药和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离体培养技术与基因工程结合在小麦种质资源创造、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离体培养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藏北高原主要草地类型鼠害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鼠害是破坏西藏草地生态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是藏北高原草地生态恶化到一定程度的反映。鼠害除了大量采食牧草外,主要通过挖洞,形成博土丘和秃斑等危害草地。为了摸清藏北高寒草地、草句草地鼠害主要种类、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根据国家外专局下达到青藏高原设施农业引智基地关于“西藏藏北高原草地鼠害控制技术引进与示范”的农引推项目,课题组先后两次深入那曲县德吉办事处达嘎村(那日)冬春草场(高寒草句)和香茂乡一村冬春草场(高寒草地)对鼠害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预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1993年三元能量对小麦增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1994年~1995年谷城县元极学研究会又进行了不同处理方法的试验探索。 试验地点是谷城县翠花铺村,供试土壤为黄土,肥力中等,供试品种为咸阳超大穗。试验共分3种处理,2个对照,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采取随机排列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元能量处理促进了麦苗分蘖加快增多,处理1次、2次和苗期的处理平均单株分别数依次多0.39个、0.36个、0.71个,单株分蘖数依次多0.51个、0.92个、O.94个;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不相同,有效穗增多,穗子增长,穗粒增加,而1000粒重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提高富硒青稞产量和品质为目标,结合西藏特殊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总结,对青稞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和规范。根据西藏富硒青稞的特点和重要性,分析了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结合肥料管理、种植管理、水分管理、农药的安全使用等方面,总结了西藏富硒青稞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提供了相关的示范案例和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双穗雀稗对直播早稻的危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双穗雀稗在水稻田中的生长情况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杂草每株主茎分枝数平均63.7个,主茎长平均2.67m。在早稻生长前期,该草对稻分蘖影响不明显,主要在稻分蘖盛期以后,降低稻的分蘖成穗率及结实粒数。在(1 ̄5株)/m^2范围内,每株双穗雀稗可使水稻减产约10% ̄13%。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探讨曲水县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不同氮、磷、钾配比与用量对春青稞"藏青320"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曲水县春青稞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春青稞肥效试验结果,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此区春播域内春青稞推荐施肥量(kg/亩)为:N7.75、P2O52.49、K2O4.25。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肥力对春青稞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早熟春青稞品种‘藏青69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个不同处理下‘藏青690’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低肥条件下产量最高,其群体冠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叶片基角和开张角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冠层夹角较小,株高在103.62cm左右,穗长6.47~7.06cm,穗粒数在47.2~50.4粒,节间长度18.65~18.87cm,叶面积47.68~60.68cm~2,比叶重4.5~5.3mg/cm~2(2)‘藏青690’不耐肥,耐瘠薄土地(3)籽粒饱满程度对其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