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剑鸣 《江西教育》2004,(15):88-88
一天,初三政治复习课上讲到了“民族自尊心”,我自然而然地发问:”你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吗?”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不知道!”“初三不是有这篇课文吗?”我问。“老师不上。”学生说。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十册23课《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到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尊敬的感情。教学这课,要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鲁迅的美德,指导学生读文章时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况。要达到这些要求,我认为备课时应抓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涉及面。这篇课文写作年代较早,事情发生在异国,描写的是医学教  相似文献   

3.
一天,初三政治复习课上讲到了“民族自尊心”,我自然而然地发问:”你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吗?”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不知道!”“初三不是有这篇课文吗?”我问。“老师不上。”学生说。原来语文老师为全力复习,备战中考,对第六册语文教材的课文已有取舍:因为中考试题从教材里来的只有古诗文,所以本册的现代诗、散文、小说、戏剧等单元就登不了课堂,只能作为课外阅读,这些经典就落了个不能“经传”的下场。紧张的中考总复习开始了,有多少学生还会自己去精读这些与中考无关的课文呢?于是,《藤野先生》、《孔乙已》,《我的叔叔于勒》…  相似文献   

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二十六课),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的记述来反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这几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然还不可能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全貌写照,但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认识。一小孩子读书,往往有“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不大注意具体内容和作品对自己的教育意义。我就常听到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说:“我要一本打仗的节”,或者问:“有没有捉特务的?”如果拿到一本描写儿童日常生活的“不惊险”的节时,他们就会说:“这不好看,调一本吧!”针对这样的事实,我认为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我上《藤野先生》一课.讲到它的体裁时,我说,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一个同学马上反问:“老师。说它是抒情散文有什么不对呢?归根结蒂,它不是抒发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腔复杂的爱国热情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关于现行散文分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7.
利用文末开课。如讲授《故乡》这篇小说,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今天学习《故乡》这一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众多走路者中,鲁迅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让我们踏着走路者的脚印慢慢地沿‘路’欣赏鲁迅先生的《故乡》吧!”学生刚看完课文,我就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是他们对我开课的话语的回应,看来他们已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借用文末析课。在全班学生刚读完《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时,我就借用文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请看课文…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一双重否定句,起笔突兀,不同凡响,其含义深刻,它在文章中起多种作用。 一、引起悬念,衔前接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起句为什么要这样没头没脑地开头?翻开《朝花夕拾》就会明白这句话原是承上而来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10篇散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虽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勾  相似文献   

9.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听了湖南省祁阳师范语文教师郑超同志讲的一堂《藤野先生》的总结课,很受启发,现根据听课笔记,将郑老师讲的这堂课整理记录如下: 上几节课,我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今天,我们就把这篇课文简单地小结一下。这篇作品,是鲁迅于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时写的。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作品所记述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一段生活?是一段什么样的生  相似文献   

11.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录深切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善良、治学严谨、热情诚恳的高尚品质。但文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此,课后练习专门设题:“这些事情”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这的确是同学们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的一个难点。“这些事情”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深入分析,可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首先,“清国留学生”和藤野先生有何联系?“清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一些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虽然我们朝夕相处,但我总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远,我多么希望和你成为朋友啊!”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我想起了于永正老师讲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这篇课文感情十分真挚,特别是“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一段更是情真意切。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感情上,与教材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怎样才能激起学生以情促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我呆呆地”这一段时,于老师并不急于在重读、速度及语气上作指…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仙台》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叙述了作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历。文中所记的那个时代距今较为久远,那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当今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甚大,加之这篇课文又是节选,与《藤野先生》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因此,对这篇课文无论在词语、句子、思想内容的理解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4.
有些文章,内容很丰富多彩,但往往写得深刻含蓄,宛如埋藏在地下的珍珠一样,须经挖掘出来,才能看得分明。从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节选出来的小语第十册23课《在仙台》头段,就是这样。《在仙台》真挚地歌颂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学生真诚帮助,体贴入微的优秀品质。课文的头段就是为这些品质作铺垫、衬托的。但它却只写“我”在仙台如何受到“优待”,对藤野先生只字不提。而且由于写作年代的关系,作者运用了不少文言词句,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困难,实是教学上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从而认识它与全文的关系和作用呢?我以为可从下面两点去抓。 (一)弄清“胶菜”、“芦荟”的内在含义。本来蔬菜与水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学生都学过。鲁迅在这篇回忆文章里谈到,在他认为是老师的人当中,他最感激的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呢?文章有一处写到这位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教授教解剖学时,每星期都把他抄的讲义要去,待到拿回来一看,“很吃了一惊,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藤野先生指着笔记上的一个图,对鲁迅说: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的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出使鲁迅感激不忘的是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是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散文。记叙的重点是藤野先生对作者——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结识——相处——惜别——怀念”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而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至五自然段记叙的却是鲁迅结识藤野先生之前的一些事情,似乎与文章的主题不大相关。我们平素辅导学生作文时,经常辨到要围绕中心选材,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开头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呢? 一、本文主要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文章开头(一至三自然段)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18.
1.旁敲侧击,比较解疑。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第一次跟学生见面时说:“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教学时如果提问学生:藤野先生第一次上课是怎样自我介绍的?为什么不说我叫藤野严九郎?从侧面迂回,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的句子所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学生就会产生钻研课文的兴趣。经过启发、比较、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在仙台》(五年制第十册第23课)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课文通过写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帮助,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鲁迅在写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帮助之前,先用一小段文字写了他在仙台受到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这篇课文鲁迅先生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在品读三味书屋生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