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指出萨特和加缪基本观点的“同”与“异”的同时 ,与《围城》进行了比较 ,提出《围城》的哲理题旨与存在主义相通 ,表达了“存在”的荒诞性 ,但在人的生存观念上 ,与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有所不同 ,似与萨特的乐观主义“介入”观念类似 ,带有人本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反讽及其限制——论《围城》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伦理主要追问叙述行为的正当性与叙述话语的合法性。《围城》的立场是反讽。从叙述话语看,反讽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而且还体现在谋篇布局、性格塑造上。从叙述行为看,反讽一方面与讽刺、怀疑、伪装、预言相区分,另一方面对其自身也有限制。这种区分与限制既是《围城》叙事的正当性之所在,也是形成《围城》话语悲剧性反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4.
斯人已逝,其著犹存。《围城》自1947年初版至今50多年来已被重印无数,因为它永远都是经典。学贯中西的钱钟书以“围城”为喻,道尽了世人辛酸。《围城》是写给世间男人看的,女人看了会自惭形愧。书中蕴含着若千人生哲理,每个内容都赤裸裸地反映了人生世态:你可以看到方鸿渐是怎样被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你千万别同情他;你可以看到孙柔嘉怎样从温柔过渡到凶狠,但千万别憎恨她。因为这就是生活,真实得近乎残酷的生活——几乎我们眼中的每个男人都将会变成方鸿渐,每个女人都将会变成孙柔嘉——无论你愿不愿意。生活就…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是一座魔镜式的艺术宫殿。自初版问世以来,有许多艺术探险家都企图进入其中领略其无穷奥秘,但多因不得要领而难登堂入室,令人遗憾地阻隔在《围城》之外。《围城》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上。“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独特的“围城意象”,构筑起艺术的“围城世界”,塑造了现代“围城人”,从哲学意义上,对整个人类情境和心态进行了形象概括和艺术把握,对人生价值命运作了深层探索,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因为如此,《围城》才以其诱人魅力超越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  相似文献   

6.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空前但也绝后,它那让人常看常新时看时乐的本事,恐怕很难再有人可以复制和超越了。写《管锥编》、《谈艺录》是做学问,写《围城》则是做人,想把人做好,当然要比做好学问难得多。  相似文献   

8.
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讽刺的范围、力度、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从讽刺的范围看,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讽刺的力度看,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从讽刺的手法看,灵活多样,主要运用了比喻、心理刻画、漫画法、戏谑法等;从讽刺的艺术效果看,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娄春芳 《生活教育》2015,(6):124-12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经典小说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讽刺小说史上的一部巨著。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围城》的语言,尤其是辞格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对辞格的研究最为突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围城》中单个辞格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另一部分为从总体上分析《围城》语言。本文选取《围城》中的人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对《围城》中辞格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围城》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自它诞生以来 ,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强烈关注 ,“围城”在今天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而对《围城》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蕴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钱钟书先生的另两部学术巨著———《管锥编》和《谈艺录》里借来两个语词对“围城”进行拆解 ,试图说明《围城》揭示的是人类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生存困境 :城外的人急切地盼望 ,以求达到“企慕”的圆满 ;城内的人在期待以后而又产生失望、怨望 ,在痛苦中重新驰骋他们的期望———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秦玉锐 《海外英语》2014,(3):121-12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一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小说。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曾被译为多国文字。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其英译本做过研究,但鲜有人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该文拟从翻译伦理角度,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围城》英译本中伦理模式的体现,并对伦理模式的不兼容性作以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其讽刺比喻具有不朽的艺术成就 ,另一方面 ,作者在文本中对表现对象作具有独到很见深度的批判。这种批判 ,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某种关怀。可以说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品性”,是一个新与旧的杂糅体。与《儒林外史》不同 ,《围城》在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追求过程中的迷惘、痛苦、失落和怀疑 ,更深一层地给人们提出一个课题 :知识分子该知何生存 ?本文将从解构传统文化内蕴、塑造现代品格、调整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围城》中的比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超越前人的,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许多研究者著文论及《围城》用喻的特点。本文试图从喻体的角度对《围城》用喻加以分析,现论述如后。一我们认为,《围城》用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取喻于身边通俗琐屑事物,以产生一种幽默或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钱锺书的《围城》和《人兽鬼》存在化用旧作的现象,即化用早于《围城》和《人兽鬼》的《写在人生边上》及《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某个情节或语句,或直接引用,或稍加点染。揭示此类化用,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钱锺书小说的创作旨趣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是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中描写的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钱钟书先生以一个学者的角度冷眼看尽世间知识分子群像,揭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知识分子责任缺失和文化劣根性带来的时代悲剧,发人深省。本文对《围城》中知识分子的传统与现代内涵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围城》主旨是写人生及婚姻如“围城”吗?否。《围城》主要意义是对造成作品人物命运社会环境的辛辣讽刺?有之,但不尽然。本文从作品独特的结构分析入手,以与作品研究历史相对话方式展开论证,对《围城》的主题及其表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围城》以社会历史时空与人物心理时空矛盾组合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龃龉。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围城》、《倾城之恋》等作品中存在与莎剧类似的现象,即在行文中略去动作的描写,但读者看了对白,自可意会。话轮间(内)动作描写省略有其特征和理据,受话对象改变、话轮内动作描写省略后常伴有语用模糊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