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2.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3.
克鲁林·布鲁克斯视诗歌结构为诗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种关系"。对位在诗行或诗节之间构成张力,构成诗歌结构的一部分。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在诗中采用两种方式产生对位,一是不规则的跨行;二是视觉诗节。这两种对位模式表达了诗人的矛盾、思考、愤怒等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诗人林徽因,不仅用心捕捉、感悟生活中的美,更善于用诗歌表现美。对美的哲理性思考,使林徽因认识到美的短暂和脆弱,残酷的现实又令她在追求美和理想的道路上饱受艰辛。本文从具体的文本出发,结合林徽因的经历,分析探究林徽因作品中的美,去认识了解一个不为人们熟知的感伤孤独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5.
地母     
林徽因有大美。她不仅是杰出的建筑学家,也是卓有特点的文学家。小说感性,诗歌清奇,散文典雅,占尽了天地灵气,令人生妒。岂止人妒,天也妒的,仅活了51岁,且身体柔弱,大美之形,苦与忧并。  相似文献   

6.
诗形是诗的重要文体标志,是诗体的主要成分。好的诗形不仅自身具备诗美,还能帮助诗人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加诗美。新诗的形体美是新诗重要的文体特征,在20世纪前半期受到新诗人的一定重视。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当代,由于新诗的历史,特别是形体建设及唯美写作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又受到西方诗歌重视诗的形体的观念甚至具象诗的影响,台湾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大陆的网络诗歌没有像台湾那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大陆诗形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诗人学者既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体,更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形。  相似文献   

7.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8.
诗歌因其"意""音""形"的独特形式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是可以用来评价诗歌翻译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而"三美"的实现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从"三美论"出发,评析张广奎教授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并与另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张的译诗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之美。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之大美.她不仅是杰出的建筑学家,也是卓有特点的文学家.小说感性,诗歌清奇,散文典雅,占尽了天地灵气,令人生妒.岂止人妒,天也妒的,仅活了51岁,且身体柔弱,大美之形,苦与忧并.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2008,(4):F0002
诗为心声。诗歌鉴赏第一步就是引领学生去倾听诗中那怦怦的心跳声,用心去读,去品,去感受,与诗人同哭同笑。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虽然零散,却十分具有现代性。"诚"的小说观贯串于她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提倡开放的小说体式观,并提供了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经典范式。实际上,林徽因小说理论与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融汇贯通的,传统性中有现代性,现代性中也融汇了传统性。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从大陆赴台的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选取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和口吻对她所体验的世界和情感进行描绘,其中融入了作家对于过往人生的诗性反顾和思考。小说表层的成长叙事承载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恋旧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对童年故土的回忆来弥补现实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安稳。缠绕于作家的主体世界中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心崇拜和家园情结,其创作目的在于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诗人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形而下现实生存和形而上生命存在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意象的平凡朴素、语言的凝练工整及哲学意蕴的强烈穿透构成了整体风格的轻灵深邃。诗歌在主题的对立、矛盾和互补上,在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和并列上,在长句的精心分割与诗行的巧妙编制上都恰到好处地凸现诗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给诗歌带来了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排除社会政治和传统伦理道德因素以外,林黛玉的性格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借鉴林黛玉的性格缺陷,提出要改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大学生情感素质,首先应从家庭入手,其次是学校和社会,最后是学生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丧母后被接进贾府是将其作为陌生人看待的.她不仅不熟悉贾府的环境,亦不认识阖府所有亲眷.凭林黛玉母女同贾府的至亲关系应是府中的常客.故而,对林黛玉详尽介绍人物身份等做法有瞒蔽读者之嫌,不合事体情理.然而又不能对此举轻易作舛误或败笔论,应是大有深意存焉.仔细想来,红楼梦>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诸多短梦小梦联缀而成的.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叙写犹如记述一场小梦,这充分显示出宏著的梦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其总的艺术风貌在于心物之间的高度交融、浑化无痕,形成了其诗歌高远秀逸的艺术天地。陶诗的艺术特征主要有,物我情融、如盐入水,意象群的营构具有诗人的个性特征,在对自然事象的捕捉上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力,诗中所运用的语言也具有词采新颖而自然的特点。这些,就构成陶渊明作为一个得自“江山之助”的杰出田园诗人的重要底蕴。  相似文献   

19.
《青春之歌》是一部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的“红色经典”小说,但主角林道静在长成的道路上,留下了大量“非革命化”的痕迹,尤其是爱情纠葛中的内心傍徨与痛苦,使“革命’’染上了人道主义的凄楚与温情。正是这些因素使作品成为描述“革命”的独特文本,获得了比较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成为一个永恒、经典的美的艺术形象,因凄而美。她的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泪的悲剧宿命;飘零的诗意灵魂;情情成痴。从人生命运、才华诗情、痴心爱情可了解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生命内容以及由此闪烁的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