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利用1949年-1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a来,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和农业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有关问题,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婺源县土地利用结构、耕地数量与结构、耕地的分布与质量情况等耕地资源现状,并对耕地数量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详实分析了上一轮规划中耕地保护目标的实施情况,找出了江西省婺源县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婺源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挠力河流域居民地、耕地和沼泽地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民地是人类活动的源地,是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表现。本文结合居民地信息,从空间上定量揭示了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挠力河流域湿地退缩和耕地扩展这一主要景观演化的影响机制。在各个时期,居民地面积数量都远小于耕地和湿地面积数量,但居民地对耕地和湿地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耕地和湿地年变化率随居民地年变化率大小变化而变化。各期间三类地物都有相互转化的现象,但主要转换模式是湿地-耕地和耕地-居民地。基于居民地、耕地扩张及湿地退缩强度空间动态变化分析发现,居民地扩张强度大小不仅影响后两者的强度大小,同时居民地扩张强度空间格局也规定了后两者的动态变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厦门岛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万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和交通用地是厦门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几种类型.其中,耕地的面积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50年(即2051年)后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约0.5%,其去向为居民点工矿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城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则呈快速扩张,50年后将增加13.5%,交通用地50年后将增加8.5%,其新增来源主要为耕地和园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等.这说明,厦门岛城市用地发展是以牺牲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为代价的,而其中占用耕地的表现最为突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与人口不断地长、经济持续发展和岛屿面积狭小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土地等相关管理政策有关.基于这一分析,应采取土地利用制度的调整与创新,建议实施异地占补平衡政策,其次,土地利用上注重挖掘潜力,推广特色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5.
空间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论文利用近50年来长序列统计资料对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50年-2000年赤峰市耕地总量经历了3个增长期和2个减少期;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市总量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南部和中北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50年来,与中北部各旗(县)相比,以敖汉旗为代表的南部3旗(县)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但1961年-1990年耕地减幅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50年来赤峰市耕地变化主要受5次大的政策因素驱动,并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韶关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韶关市1978年到2003年的经济发展、投资增加、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利用Excel 2003建立了这三者关系的动态回归分析模型。最后根据韶关市的情况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50年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论文利用近50年来长序列统计资料对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50年-2000年赤峰市耕地总量经历了3个增长期和2个减少期;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市总量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南部和中北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50年来,与中北部各旗(县)相比,以敖汉旗为代表的南部3旗(县)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但1961年-1990年耕地减幅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50年来赤峰市耕地变化主要受5次大的政策因素驱动,并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武川县2001年~2015年统计数据资料为数据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对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中国耕地占补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资源科学》2012,34(9):1671-1680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一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一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等地区,而补偿耕地主要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从各省的情况看,产粮大省耕地占用较多,补偿不到位,且占用耕地地形要素较为优越,而补充耕地地形要素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若不引起重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③从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来说,全国38.7%的省份占用耕地的坡度小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而补偿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海拔、破碎度与耕地占补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坡度类似的特征。这说明,我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优质耕地资源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而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等质等量的耕地补偿,尤其是当占用了大量连片耕地时,补偿过程以零散地块补偿为主,大大削弱了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耕地的规模化生产价值,增加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本文根据1987-1994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减少、净减少、损失率和变化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依次将我国大陆30个省(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耕地资源、总减少、净  相似文献   

11.
新疆库车县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县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而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耕地、水资源 ,它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 ,直接影响到库车县的整个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利用本县的耕地资源和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 ,该文论述了库车县人口、耕地、水资源的多年动态变化关系 ,分析库车县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人均耕地少 ,地均水资源量不足 ,水土资源利用失衡 ,土壤肥力较低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等问题 ;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为变量 ,深入分析了本县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及其潜力 ,并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配置水土资源、防治地膜污染、改良培肥土壤、改善人口状况等实现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陆地卫星TM 1∶5 ×104 1991 年和1999 年春末同一比例尺同时相影像,对位于我国北方农林牧交错带的科右前旗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气象卫星NOAA2AVHRR(1km ×1km) 1 ,2 波段数据计算月平均植被指数(NDVI) ,进而研究该区域耕地变化的脆弱季相。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归纳出科右前旗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对耕地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2000年、2014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图进行监督分类和处理,提取了垦利县盐碱地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14年间的盐碱地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期间盐碱地总体面积减少,轻盐碱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重盐碱地的比重在降低。轻盐碱地与重盐碱地、盐碱地与非盐碱地之间发生着类型转化。轻盐碱地的主要转出类型为水体、林草地和建筑用地;轻盐碱地的转入主要来源于耕地和重盐碱地。重盐碱地的主要转出类型为水体、轻盐碱地和建筑用地;重盐碱地的转入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敏  许世远  侯立军  欧冬妮 《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
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发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建城区面积在13年间净增了1500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城镇扩展、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缩减迅速,主要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与河流的填塞两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同水网体系消失紧密相关,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河流、湖泊水质、城市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城市气候。  相似文献   

15.
1989年至2006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云凯  白秀玲  姜加虎 《资源科学》2011,33(6):1186-1194
本文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及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类型转化模式等角度对鄱阳湖区近1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但其减少速度相对较慢;而建设用地、滩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为最快;水体和未利用地受湖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影响,面积出现大幅减少;林地是近17年湖区最为稳定的土地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湖区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水体主要转出方向为草地和滩地,转入部分则主要来自于耕地;而受生态退耕和垦殖活动的影响,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转换较为频繁;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大量侵占耕地来实现的;而滩地面积的增减主要受水位和人类耕作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驱动下的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文臣  王卷乐  贾香云  李福印 《资源科学》2008,30(12):1860-1865
威海市区自20世纪1980s~2000年,特别是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图示出威海市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计算出威海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3个反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威海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1980s~2000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大,达3 600hm2,多发生在80年代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次为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17hm2;1980s~1995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为2 999.77hm2,远远大于其他转化类型;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最大为633.72hm2;1980s~1995年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显著减少,城镇用地面积增长剧烈,增长率达168.92%,其他建设用地也有大量增长;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水域和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显著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而林地、城镇用地和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增长;1980s~1995年耕地的减少速率最大为-1.48%,而城镇用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16.89%;1995年~2000年,耕地持续减少,但减少速率明显放慢,而林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2.85%,城镇用地继续增长,但增速显著减弱,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前期的增长变为减少。在近15年里,城镇化是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认识耕地资源利用的态势并分析治理对策,探索区域适宜的耕地利用模式,是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战略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耕地资源利用面临加剧的“非农化”“非粮化”“细碎化”“边际化”“生态退化”(以下简称“五化”)问题。文章在评估中国耕地“五化”时空变化态势基础上,从复杂成因、相态特征、责任主体认知差异、外部因子动态变化等方面分析“五化”治理的挑战,并获得相应的启示,以期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资源区域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采用1996年~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地类的流向数据,对我国耕地资源8年来变化流向情况及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有9.3%的耕地转移为非耕地,全国耕地转移的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1.03%,同期全国共新增耕地2.93%,耕地年平均新增速率是0.33%。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结果,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12.24%的耕地发生了变化,其年平均变化速率是1.36%。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而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且耕地流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此外,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加速增长,且以独立工矿用地和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严重。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尤为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9.
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1938-2010年8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期明确黄土高原典型治理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a.近70年来纸坊沟小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先锐减后增加,耕地与之相反,主要方向为耕地向林草地转化。b.治理初期约25.1%的耕地位于陡坡,"退耕还林(草)"后仅有总面积1.5%的土地位于陡坡,基本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的要求。c.人类活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和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耕地具有位置固定、可永续利用等特征的稀缺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对于耕地的关注和保护在如今愈发重要。文章以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以2008—2018年的耕地面积为数据,根据变化趋势将其分为缓慢增加、波动变化、大幅增加、稳定变化4个阶段,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四川省耕地资源2008、2013、2018年耕地数量的变化,并引入耕地相对变化率揭示耕地数量变化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耕地保护指明未来的方向,提高耕地保护措施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