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职业的基本理念,但在贯彻中,往往就忘却了报道者要站在第三方角度审视事实这一客观性原则的操作要求。以我国传媒关于利益冲突事件的报道为例,本文阐释了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传媒各种缺乏客观性理念的表现。作者认为,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要内化为职业理念,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新闻客观和可信,取决于报道者自身对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微妙平衡。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宣伟伯博士与他的一位学生根据美国调查机构的有关资料,发现报纸与电视提供的新闻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电视是新闻最生动且最感人的递传者,我们从电视提供的新闻事件中,寻求事实。但一旦要作深度了解或取得抽象观念,我们就会去读比较慢的报纸与刊物,因为后者可以供给较有深度的解释。应该说,宣氏此语确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位夺冠呼声最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观众也许能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比赛失利的现场情景,但也仅此而已,而《体育报》上的一则报道则不仅可以报道这一事实,而且可以增加许多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3.
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用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对新闻加以解释分析的报道.解释性报道不仅要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是纯客观报道),而且要报道同新闻事件有关的巳经发生的事实以及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或者说,解释性报道就是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已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对新闻事件作出深入的解释、说明、分析,用客观事实而不是议论来解释说明新闻事件.正如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所说: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应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任何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记者在写作新闻时,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而且要向读者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它的意义和影响。这后一个任务,主要是用交代新闻背景的方法来完成的。西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背景材料,有着较长的历史。最早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稿件出现在16op年9月万日美国波士顿的《公共事件》报上。那是一则报道天花的新闻,作者将当时的天花流行状况,与12年前的一次天花流行进行比较。19世纪末以后,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背景材料进入成熟期,记者根据报道事实的需要,灵活巧…  相似文献   

5.
做新闻报道,首先得自己把事实弄清楚了,才能明白地告诉别人。记者看到的、听到的会比一般人都多些,这是做好新闻的基础,但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难免有错综复杂的背景和密集交织的关系,监督类新闻事件更是如此。因此,记者在采写这类报道时,必须把握好“度”。应该从国家法律政策、当前的实际情况、当事人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等方面,小心求证,深入剖析,注意表述的分寸,切忌偏激片面,对某一方诉求在叙述中不要轻易做出评判结论。  相似文献   

6.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7.
目前报纸上的新闻之所以不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讲究新闻写作角度,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是角度不新,就是角度相同,没有个性。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新闻角度又分为选题角度、取材角度和写作角度。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可以从不同侧面予以报道;同一主题,也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可以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新闻角度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能否成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可能因为没有选择好角度而流于一般化;而一篇题材一般的稿件,可能因为找到一个新角度而获得成功。 六十年代,焦裕禄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抓的问题和别人一样,  相似文献   

8.
由于关注的新闻事实的属性不同,新闻分成事件性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关注的事实的时态可以是“过去时”,也可以是“现在时”,是正在发生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只关注已经发生的事实,是过去的事情。它是一种总结、回溯性的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这种新  相似文献   

9.
名声与传播     
刘宏 《青年记者》2008,(9):58-61
我们每天都能够在新闻中听到或者看到名声,很多人甚至觉得新闻行业就是靠名声过活的,因为名人比普通人容易上报纸,知名的地方总是比陌生的地方更容易受到关注,即便是在有名的事件报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名字经常被忽视和省略。  相似文献   

10.
现场见闻,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目睹耳闻,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报道新闻事实发生与变化状貌的文体形式。现场见闻是最能体现、发挥新闻时效性优势的报道样式之一。现场是指新闻现场,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限定与意义匡范。首先是作者在现场,即新闻事实发生时记者必须是主要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就是参与者。在现场见闻中,作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用记者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嗅,亲身感受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实情、气氛。如果记者自己没有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是靠…  相似文献   

11.
名声与传播     
刘宏 《青年记者》2008,(13):58-61
我们每天都能够在新闻中听到或者看到名声,很多人甚至觉得新闻行业就是靠名声过活的,因为名人比普通人容易上报纸,知名的地方总是比陌生的地方更容易受到关注,即便是在有名的事件报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名字经常被忽视和省略.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把这一事件的信息传播给读者时,除了照片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照片和文字的融合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编辑和理论家威尔逊·希克斯着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首先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读者看报纸上的文章时,基本上是他的听觉起作用。因为人的眼睛看文字时,实际上是把文字符号默读给耳朵。当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后,人会获得对事件的概念。从这点看来,眼睛在表述文字时是受到了一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自身特性的要求,是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要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报道必须加以选择.有选择就有倾向.这就引出了新闻的倾向性问题.在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二者关系时,我们应看到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尽可能增强真实性,减少倾向性,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地报道事实.  相似文献   

14.
马烈 《记者摇篮》2006,(8):34-34
在短新闻中有一类作品叫做现场短新闻,由于其短小精粹,现场感强,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的界定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短小的篇幅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发自现场的目击式的新闻,不是事后现场追补的新闻。记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场短新闻是再现式的报道,不是反映式的报道。它不仅用事实说话,更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化的事实说话,不用概括性事实说话。它是纪实性报道,不是预测性、评论性的报道。它是来自发生事件的现场的…  相似文献   

15.
1932年,美国新闻学者麦格杜戈尔提出新闻要具备五W+H,但实际上这些要素只是新闻的一个平面,并没有展示全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而立体组合式报道是指采用多条新闻连续集中报道的手法,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由来、发展过程,解剖新闻事实的本质.“蛟龙号”新闻事件的跨洋直播,展现了新闻全景式报道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解释性报道来源于西方新闻学,在西方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充分利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提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它介于纯新闻(客观报道)和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比纯新闻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的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克服了纯新闻报道肤浅零碎的弊端。197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把它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的学者称解释性报道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1985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开设了"释义性新闻奖"。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也叫解释性报道,发源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报纸为了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在原有的解释性新闻基础上加以扩展,成为现代意义的深度报道。它的问世丰富了新闻体裁,对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是一个强烈的冲击。 用美国报人罗斯科·德拉蒙德的话来说,深度报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意义。”可以说,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它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多角度或全方位的思考,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预测今后的演化趋势,给读者提供背景广阔有理有据的视点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刊林漫步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是介乎新闻与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的中间型(边缘型)体裁,比纯新闻(客观报道)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陆定—对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直到现在还存在于国内各新闻类教材中,成为长期以来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基本认识.现场报道的出现,使这一认识发生了深刻改变,新闻可以重新被定义为“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时态从过去完成时转变到现在进行时,这一转变使新闻的传播大大向前推进.近年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日本大地震、美国遭遇龙卷风、利比亚战事等,都大量地采取了现场报道的形式,与传统新闻相比,现场报道更富冲击力,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更高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