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主干学科的高端学科资源、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和2014年在民间大学评价中学科排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工信部直属高校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力,建议今后进一步保持学科精度,拓展学科宽度,推动理科崛起、加强合作交流、树立学科品牌。  相似文献   

2.
《河北自学考试》2011,(6):143-160
学科排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采取“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与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排名评估指标体系接轨,同时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研究生》2009,(1):9-46
学科评估是指对研究生培养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学科排名”。此项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自愿申请参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内外主要的学科排名指标体系——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其指标内容、权重等差异,分析了国际通用的评价学科水平的重点方向,力图对我国高水平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学科排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研究生》2009,(1):47-48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学科排名”。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至2009年已完成两轮评估。现将有关工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QS 学科排名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评估标准。我国正在实施的“双一流”战略已把第三方评价纳入考核体系,QS 学科排名对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剖析了 2017 年 QS 学科排名在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及权重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基于此对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顶尖大学的学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发现,这两所高校学科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且指标发展极不均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顶尖大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上已有的各种大学排名,用同一套排名指标体系评估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大学,导致排名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大轻小"、"重理轻文"的弊病.为了克服这些大学排名的固有缺陷,本文尝试利用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结果,对大学的整体学科水平进行了排名.结果证明,用本文的方法能给出比较合理的大学排名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科评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重视定量评估已经成为学科评估的重要趋势。本文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为数据来源,对我国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的国际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并对ESI中的学科排名与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尽管ESI作为学科分析工具存在着指标单一等缺点,但其对于推动国际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的方法应用到我国高等院校一级学科的评估分析中,利用SAS软件对教育部学位中心2006年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一级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各高校在每个公因子上的得分、排名及总因子得分、排名,为高等院校一级学科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评估是高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各学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对最近两次评估结果进行了排名变动的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两次评估排名显著变化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和医学;排名显著变动的学校集中于高水平院校及单科型普通院校。文章从评估指标和学科发展特点两方面,探寻两次学科评估结果出现显著变动的原因,结合排名显著变动情况,明晰我国当前学科建设进展,推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揭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研究生》2002,(1):8-17
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是我国第一次由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其目的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各参评单位有关学科的学术水平、学科建设水平等进行排名。这次评估在理、工、农、管理门类中学位授权点较多的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一级学科中进行。学位授权的权限分三个等级,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即在整个一级学科内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二是…  相似文献   

13.
学科评估和大学排名在全球高等教育界蔚然成风,其在高等教育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评估和排名给大学管理和知识生产带来的影响,但是较少有研究对学科应对评估和排名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考察一所地方“双一流”大学对标学科评估推进的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以及不同学科的应对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的应对模式包括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抗等。学科应对模式与学科的知识属性、学科的资源依赖性、学科排名以及目标实施阶段有关。学科应对行为的异化、学科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学科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这些将影响学科健康发展。我国高校基于学科评估推进的治理改革,需要坚持科学的知识生产规律,注重学科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学科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新一轮学科排名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科排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其功用有益而有限。此次学科排名有益于高校摸清家底、促进高校间的竞争、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和让公众了解高校;但同时也存在难以量化高校“育人”水平,评估指标容易导致高校同质化以及评估透明度有待加强等有限性。面对新一轮排名热,高校要积极而理智,化“外在功利趋向”为“内在理性自为”,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够持续推进学科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5.
英国RAE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高等学校的科研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以学科为评估单元,在各学科领域中进行排名,并根据排名结果决定拨款额度.RAE评估过程的公开性、成员的广泛性、指标的合理性、方法的科学性、结果的竞争性等特点,对提高我国高校学科评估水平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把握我国高校间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特征对高校精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聚类分析可以根据学科结构的相关性和学科特征对高校进行分组分类;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实现对评估高校学科差异化的快速、合理、有效地综合评价,进而对高校进行分组分类。两种评估模型与方法利用可视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大学排行榜绝对排名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校学科发展精准决策。  相似文献   

17.
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详细评述2018 年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分析土木工程学科中大陆各上榜高校各指标排名与得分。研究得出,QS 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主观性指标占比高达70%,这一点对老牌综合性顶尖大学较为有利,并且大陆地区对于声誉调查的参与度较低,从而影响了此排名的客观性。QS 排名作为一个商业排名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排名,不惟排名是瞻,但也需要酌情参考与借鉴,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国际声誉及国际影响力,让大陆高校、大陆学科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学科评估已成为目前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个共同点和趋势。分析英国QAA开展的学科评估在评估标准、评估内容、评估程序方面的特点,对我国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科评估已成为目前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个共同点和趋势.分析英国QAA开展的学科评估在评估标准、评估内容、评估程序方面的特点,对我国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涉农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的学科为研究对象,对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5期ESI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入围学科、入围机构、相对排名等指标对比研究中国涉农学科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中国涉农学科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入围学科数、机构数及占比均快速增长;入围机构性质较单一,入围高校比例下降,但仍是涉农学科科研产出的主力军;入围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入围ESI全球前1?顶尖学科数量少;涉农学科间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论文数相对排名优势明显,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相对排名靠后。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入围机构加大对涉农学科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研发能力,鼓励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融合,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