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是顾炎武专题研究的大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顾炎武的问题研究。赵俪生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活实践决定人意识”为指导精神,从顾炎武的生活实际出发,探讨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形成的原因、思想精神和价值,全面客观地揭示了顾炎武的思想。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顾炎武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朋友为其去世的长辈向作者求传,顾炎武恳挚地推辞了。想来,这段时间正是顾炎武自身修养和写作习惯的转型期,它的触发点就是原出唐代裴行俭、后被宋代刘挚多次引用的"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这句话。顾炎武自从读了这句话,就立志只写有关经学、政治这些大事的文章,不写一人一家的铭状传记,  相似文献   

3.
匹夫无责论     
顾炎武是一个明朝的亡国遗民。明朝之亡国,没有人要顾炎武负责。可是他却心血来潮,说了一句替昏君、暴君脱罪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百年来,有不少“匹夫”,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俨然把“天下兴亡”的责任放在自己肩膀上,人人自以为“天下兴亡”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的深刻道理。在我们日常  相似文献   

5.
通不通     
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评,驳我们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言论。他拿了许多证据出来证明这三句话不通。还是我们不通呢,还是他不通呢?这个我们愿意等候读者裁判,用不着我们自辩。但是他的短评里是有好几点引起了我们讨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先生是明末清初的豪杰之士.他的一生都在为振兴明朝而奔波,这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现将先生的身世与作品相结合,研究先生具有社会使命感的缘由、思想与影响,并着重研究先生社会使命感的思想,从两方面(“为往圣继绝学”和“为万世开太平”)入手,具体阐释先生的社会使命感与其“经世致用”思想的融合.从而对先生的思想及其一生的作为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志士和伟大学者。不少人曾为他写过传记。其中要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亭林先生神道表》写得最早,影响最大。解放后,当代著名史学家吴晗,为纪念顾炎武逝世二百八十周年,又以《爱国学者顾炎武》为题,重新作传。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刺,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快乐阅读》2013,(20):76-77
顾炎武自督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指出了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博大胸怀和全面的学生观。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应有的态度,也说明了我们正确的态度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13.
<正>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啊!清代大儒顾炎武先生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思想,和孟子"四端"学说中的"羞恶之心"不谋而合,都是指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亭林先生认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循的一条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4.
《养花》(第10册)重点点击:“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两句话如何理解?解决方案:老舍先生因爱花而养花,养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句话既是老舍先生养花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花儿绽放让人欣喜,花儿死了让  相似文献   

1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句名言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然而,长期以来却对明末清初这位大思想家的研究十分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论文和小册子。今有沈嘉荣先生历30年之心血,成50万言的大作《顾炎武论考》,填补了学术界之空白,是十分令人欣慰的。这部学术专著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也是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他的成长与母亲王氏的言传身教有着直接的关系。顾炎武出生之后,父母就把他过继给顾炎武叔祖顾绍芾的守寡儿媳王氏为子。顾炎武在王氏的抚育下,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王氏性格刚强,虽然是个女人,但很有主见,遇事敢说、敢干、敢于承担责任。她心灵手巧,勤劳节俭,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她非常重视对顾炎武的教育,在顾炎武四五岁时,就开始教他读书和写字。后来,顾炎武进了家塾,每逢他放学之后,王氏便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考问他一天学到的功课。她期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品…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到底上了几堂课?这是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有人轻而易举地下结论:上了一堂课;有人据文中“习字课上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句话和上下文意思推断:韩麦尔先生上了语法、习字、拼音、历史四堂课。 我们认为,韩麦尔先生最  相似文献   

18.
古代学者从司马迁而郦道元而顾炎武,皆重实地调查和田野作业。近世以来,学界少了这番笨工夫,多了从文本到文本的“搬运”技巧,于是,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臆测流行了起来。令人后怕的是,讹误流传,贻害后代。江秉福先生能作出“考辩”,固然与他生活在当地有关,更是他有心于“实地调查”的结果,值得我们读而思之。  相似文献   

19.
题目中的短语,出自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全句是:“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在本刊今年第一期,李牧同志撰文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李牧同志首先提到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有的说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的伟大,有的说是反语,揭露中外杀人者的渺小。李牧同志认定这句话是反语,就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他从这句话的语法、上下文的关系、这句话所自出的第五节的内容这样三个方面,说明他采用后一说法  相似文献   

20.
古代学者从司马迁而郦道元而顾炎武,皆重实地调查和田野作业。近世以来,学界少了这番笨工夫,多了从文本到文本的“搬运”技巧,于是,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臆测流行了起来。令人后怕的是,讹误流传,贻害后代。江秉福先生能作出“考辩”,固然与他生活在当地有关,更是他有心于“实地调查”的结果,值得我们读而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