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神州学人》2004,(10):48-48
案例一:前途断送于比利时 2002年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头。可是,对于我和赴比利时的其他二十几名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吉林某中介机构为骗取钱财,勾结比利时林格国际公司共同毁了我们的未来。 2002 年,该中介在多家新闻媒体上刊登广告,以“工薪留学首选”为口号,推出了比利时留学项目。该中介反复强调比利时留学项目有如下优势:1、费用低廉,每年只需4~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如果节俭的话,3万元足够了;2、就业容易,靠打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家里寄钱;3、升学容易,在比利时正规的…  相似文献   

2.
细细算来,从比利时留学归国已经14载,却常常梦回布鲁塞尔,久久难以忘怀曾经在那里的岁月。32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为了逃避催婚,我来到比利时留学。初踏上比利时的土地,就被它童话般的建筑,葱绿的草地、森林,街上古老的地砖,以及说着"五湖四海"语言的人们深深吸引,第一次远离故土的愁绪瞬间被抛到脑后,全被这里陌生而新奇的风土人情所打动。而此后5年的留学生涯中,又有很多小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圣诞老人日     
施韵 《神州学人》2008,(12):36-36
2005年2月,我来到比利时的根特大学留学。我所在的银特(比利时东佛莱芒省的首府)在每年的10月或11月有举办电影节的习惯,2006年已经办到了第33届。上一届根特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奖颁给了一部名为《圣诞老人的马》的荷兰比利时合拍片。  相似文献   

4.
钱荣 《海外求学》2004,(22):6-8
去比利时驻华使馆采访遇到了一些难处,使馆官员们都不愿意以官方身份访谈有关比利时对中国的留学政策问题.但在记者的恳请之下,还是提供了不少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陈曦 《留学生》2009,(8):26-28
比利时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教育交流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愿景。近年来.双方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哪些合作?中国驻比使馆教育处在推动两国教育交流方面作出哪些努力?目前在比利时的中国留学生情况如何?留学比利时有哪些优势?这些疑问都将从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教育参赞王鲁新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本刊上期刊出了留学比利时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的苏明忠先生的文章《台湾不能成为独立国家的国际法理由》上半部分,本期刊出该文的下半部分。  相似文献   

7.
袁红 《神州学人》2006,(10):26-27
1990年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96年医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武警总医院神经内科做主治医生,主攻“中药对老年痴呆的神经保护”的研究。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在我国老年痴呆病的治疗还有待攻破,又了解到比利时的药学在世界领先,于是在丈夫以及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33岁的我毅然远离祖国自费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留学。留学二三事压力变动力比利时的考试是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一年一注册,若第一年考试不过关,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达标,才有资格注册第二学年。所以,第一年每个学生学习压力都很大,我也同样。但是想到自己既然来了,如…  相似文献   

8.
楚杰 《海外求学》2004,(4):38-39
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留学”仍是个颇具诱惑力的字眼。但选择去哪里留学,却是个很费思量的话题。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重要的是留学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语言能力、经济状况、所学专业和对人生的设汁,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不为国人所熟知的比利时,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柏功 《留学生》2013,(5):60-61
柏功敫,满族,1932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彬熙先生曾经留学比利时等国家,是欧美同学会早期资深会员。柏功敫先生经常听父亲介绍欧美同学会的人和事,也多次随父亲来欧美同学会。  相似文献   

10.
《海外求学》2004,(22):10-12
留学在国外的费用主要是学费、住宿、交通、日常生活开销及保险费用,如果是通过中介办理出国,还需交一笔中介费比利时的教育体系较其他留学国复杂一些,建议准备去留学的学生最好自己亲自办理学校申请手续,虽然麻烦一些,但能全面充分了解该国的学校情况,能申请到免费教学的国立院校,可省去一大笔学费和中介费用,教育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靳平 《神州学人》2007,(2):9-11
2006年11月25日~12月8日,神州学人编辑部组团赴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典采访调研。在中国驻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典使馆教育处的配合与支持下,采访调研团在意大利罗马、比萨、米兰,比利时布鲁塞尔、根特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分别召开了海外学生学者座谈会,采访了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学者。历时14天的行程中,与近百人面对面交流,获取的,是来自意比瑞三国鲜活的“留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事到关头,准备好的洋洋洒洒的爱国抒情篇,不小心地被热情的东道主们改写成了搞笑娱乐篇。我在比利时留学,学生宿舍斜对面住的是一个来自荷兰语区小村庄的女生,没来由地,她特别喜欢和我呆在一起。女孩的妈妈是个幼儿园老师,见了我便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还说要给我做比利时的家常饭。有这样的好事,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拒绝的。  相似文献   

13.
去年10月中旬,我与老伴跟随小女儿(1998年赴德国留学,毕业后在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院工作,已在德国定居)前往德国探亲。在德国生活了近两个月,并到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等国家旅游观光,初步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反腐倡廉和家庭婚姻的电视剧洪流中,《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这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全国妇联妇女发展基金会、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是根据被授予比利时“国家英雄”勋章的钱秀玲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一位留学比利时的中国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营救反法西斯战士的故事。1999年5月7日,《环球时报》的“国门内外”版刊登了驻比利时记者丁刚的《比利时有条“钱夫人路”》一文,一段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秘密,渐渐撩起她“神秘张雅文跨国采访的面纱”。同时也立刻引起了黑…  相似文献   

15.
清末,驻外使节在政局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杨兆鏊作为中国首任专驻比利时大臣,在出使期间对留学、赛会等事务积极建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制订。对于日俄战争善后策,杨兆鋆除列名与其他驻外使节联衔陈奏外,还单独上奏提出遣使主张,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之举措实萌蘖于此。《须圃出使奏议》收录了杨兆鏊出使比利时期间的各类奏议,是人们全面认识其人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留学回国人员的盛会。我是1995年从比利时回国工作的,现在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任教。与其他的与会代表相比,还处在如何使自己尽快适应国内环境,打开工作局面的事业初创阶段。因此这次会议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7.
把关心落到实处将温暖送到心底驻外做留学人员工作的体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乃芳1992年10月至1995年8月底,我被国家教委派任我国驻比利时使馆兼驻欧盟使团教育参赞。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国家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  相似文献   

18.
高悦 《神州学人》2007,(9):27-27
得知获得了2006年"国家优秀白费留学生奖学金",这是我留学生涯中最激动的时刻。这一刻,又一次让我重新审视我在比利时5年来走过的路。2002年10月份我来到比利时,尽管我已经在国内获得了硕士学位,但我的导师似乎对当时的外国留学生心存疑虑,在他的要求下,我用1年的时间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环境与化学专业再次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9月,我以本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留欧教育的铺垫下,本着“实业救国”的宗旨,20世纪初掀起了留学比利时的热潮。在当时的欧洲国家中,比利时是欧洲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较之于当时实业欠缺的中国而言,比利时成为了以端方为首的官员关注的焦点。加上留比所需经费较其他欧洲国家低廉,比利时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欢迎的态度,派遣留学生赴比势在必行。而20世纪初兴起的留比运动,不仅数量上与留英、法等量其观,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在地理学上做出贡献的翁文灏,在天文学上具有开山贡献的高鲁、蒋丙然等。论文对近代留比教育运动缘起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进一步研究留比教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女孩     
<正>1940年,二战炮火燃到了比利时。在远离首都布鲁塞尔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设地雷,炸毁了德军军列通过的铁路。年轻人遭逮捕被判绞刑。落入纳粹的魔爪,年轻人必死无疑,有谁敢冒死救他?有,一个同样年轻的中国女子。她是16岁赴比利时留学的钱秀玲。小留学生,今天已不足为奇,当年却很罕见。钱秀玲的胆识,在当年就非常了不起,在今天更为罕见。当时已经毕业并定居小镇的她,在报上看见一个侵略者的名字,这位德国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