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教授治学”符合现代大学的发展规律。明确界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作用领域,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作用,确立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创新和校内体制改革,实现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的分工、合作与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有效传播这一理念,使中国话语变为世界话语,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说明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彰显权力的平台。在新时代,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教授主持编写的<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对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曾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的学术观 ,论者往往以之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出现的重要特征 ,从而将其看作现代学术的开山祖。其实 ,其学术观与国粹学派有很深的渊源 ,并且其论学重点在于为“中学”寻找存在的价值依据 ,而不在输入西学。而且他的学术观只在使自己的学术心灵得以安顿而取得暂时的平衡 ,他关于中、西学关系的论断并没有突破旧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旧格局 ,所以没有形成现代学术的新“典范” ,其治学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实然”的现代学术相背反 ,所以说他并不能扮演现代学术开山祖的角色。但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化自有不可抹杀的贡献 ,其学术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恰在于可以纠正现代学术建立之偏。本文旨在从国学的角度谈王国维对现代学术的贡献 ,纠正以往在“应然”的角度来判断他学术观意义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探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起,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化问题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我国高等学校等级设置、机构设置行政化突出,管理和运行及决策权力独大,学术权力式微,常常用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岳果甚为严重。要解决高等学校行政化这一问题,必须协调制衡行政权力,减少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同时,提升充实学术权力,强化学术权力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相似文献   

7.
元话语研究方兴未艾,是学术语篇中重要的语言资源。该文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理据和功能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使用的语用本质。研究表明,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可以明示作者的交际意图,减少读者寻求最大关联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从而确保学术交际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因此,学术写作时作者应有意识地使用元话语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话语,以达到更好劝说读者接受观点的目的。以期该文能够为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进而促进中俄两国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也因此成为大家公认的学术大师。在这里,我不想谈先生的学术成就,因为他的许多成就不是我能够谈得了的。我要谈的是他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品德。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0,(3):105-105
<正>周青山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大学内部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种基本权力形式,这似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学术权力包括学者个体的权力和教授团体的权力,作为学术组织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学校长进行内部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处理  相似文献   

10.
黄莺 《文化交流》2012,(3):21-25
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无疑是高山仰止的双子星座。2012年1月8日,"新的百年,我们一起出发——出版界同庆中华书局百年华诞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在上海闭幕。"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将于2012年6月召开。你可能不知道,声誉卓著的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还是浙江桐乡人。他的出版理念和教育思想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他从事书业的38年历程,充满个人魅力和文化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牛尚鹏 《文化学刊》2013,(5):132-142
杨琳先生涉猎广泛又术有专攻,在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他淡泊名利,笔耕不辍,由此形成了他开阔的学术视野、融会贯通的学术理念、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和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  相似文献   

12.
陈泽环 《文化学刊》2010,(1):146-150
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其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胸怀,基于国情综合"国学"和"西学"精华的知识结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治学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典范,而且也为我们在21世纪进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向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转移,成为高校的迫切任务。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早年接受源自西方、并经日本改造的"文明"论话语体系时期,已体现出他修正"文明"论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1920年前后,梁启超在克服早年的"文明"论话语的同时,形成了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明显有别的"新文化"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春林先生今春写了一篇书评:《〈学术史与心灵史的交响〉———冯济平编〈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读后》。他认为,这些学者自述就其整体而言,不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学术变迁,而且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心灵轨迹。仿此,我将这篇李春林个人的学术小传命名为《学术与心灵的交响》:他太重视学人的人格建构与学术研究这两者的互依互动的关  相似文献   

17.
华人传播研究社群不应该再跟着美国主流的研究亦步亦趋,而应该站在自己的化脉络里面建立独特的理论视野,兼顾技术问题和宏观大叙述,融合社会规律和意义;既照顾化的特殊性,又彰显理论的普遍性;最后依平等地位和西方主流学术对话与沟通。为此,华人必须入乎霸权,出乎霸权,融会贯通,进而提出符合本身化脉络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解释者突出文本的某种意义,正是其前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视域的聚焦。著名学者徐复观对司马迁《史记》的突出解释是:学术文化是在政治的上位,人类不能托命于政治,但可以托命于学术文化,《史记》可以说是以文化为骨干之史。徐先生所突出的内容,是与他本人的时代经验、思想倾向和人生遭遇密切关联的。徐先生铭记其师熊十力之言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而对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怀有一种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立志通过救中国文化来救中国。徐先生的人生之路是由尝试政治开始而最终归向学术,学术是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纪念张舜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论述的主要问题是:大师的光辉靠什么来映照?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的学术品格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何在?作者指出,大师的光辉不是自封的,不是靠体制性力量或权力资源自我运作出来的;不是弟子们吹捧出来的;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作者认为,岁月是判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大师的决定性力量。岁月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意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明确的学术理想和学术目标;其二,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其三,有期待学术著作传世的长远意识。最后讨论张先生经常讲的一句名言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外译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助力和必要环节,承担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囿于中外思想文化差异、学术外译平台和出版渠道有限、学术外译人才短缺等因素,学术外译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针对中国学术外译的使命、国际受众对中国学术的关切与需求、学术外译工作的有效方式、学术外译人才的培养等现实问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接受《对外传播》杂志专访时指出,学术外译要坚持受众思维,加强学者、译者、平台协同协作,加快培养新时代中国学术外译高层次人才,助力提升中国学术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