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繁多的色块布满画面,红、黄、绿、蓝.如此众多的人,千姿百态,纷繁复杂.面对这种人数众多、视觉元素杂乱的大型活动,如何获得一张优秀的视觉呈现?选取个体细细雕琢?还是换上广角镜头来一张再说?这张照片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激发读者好奇心.摄影师用一个个鲜亮的小色块作为主体,强烈的色彩对比紧紧抓住读者,"这是什么?看一眼"的念头就这样产生了.摄影师敏锐地选取橙色作为画面的主体颜色,大面积、不断重复出现的橙色色块建立了稳定的色彩秩序感,营造"艳而不花"的感觉.瑜伽爱好者一致的动作,也同时给画面增添了一个富含秩序感的构图因素.在两次强调秩序后,画面变得协调而一致.至此,摄影师笔锋一转,用俯视的方式定格这个大场面,将形形色色的瑜伽爱好者全部甩到的你眼前.  相似文献   

2.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3.
奈丽·萨克斯,一位瘦小的年近八旬的老太婆,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当她登上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台时,以一种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用简短而隽永的话语,讲述着她貌似平淡的一次生活经历.她的逃亡生涯的间奏曲里隐含了令人心碎的以色列命运.她的结语是一首诗,其语调出人意表地强硬:"我掌握着全世界的/而非一国度的蜕变."这句话的口吻,完全比得过凯撒大帝和亚历山大,抵得上一切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4.
卢敦基 《出版经济》2006,(10):70-71
奈丽·萨克斯,一位瘦小的年近八旬的老太婆,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当她登上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台时,以一种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用简短而隽永的话语,讲述着她貌似平淡的一次生活经历.她的逃亡生涯的间奏曲里隐含了令人心碎的以色列命运.她的结语是一首诗,其语调出人意表地强硬:"我掌握着全世界的/而非一国度的蜕变."这句话的口吻,完全比得过凯撒大帝和亚历山大,抵得上一切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5.
展江 《青年记者》2016,(31):64-69
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①笔者相信,如果不结合具体案例,多数读者会认同桑德斯.可是当我们读到经常为报刊写文章的法国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以下言论,还能够不给另一种思维留下空间吗?她说:“我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的人.在我度过的那些年头,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要甚于做一个饮食男女.我就是这样看待我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北京街头书摊,出现一套《你的属相》丛书,共12种,一个属相一种。封面上赫然两行大字: 人生性格爱情机遇 事业婚姻财富命运 显然,这是根据生肖属相断定人的一生命运的。 笔者是从不相信宿命论的。但是,翻开版权页,出版者竟是一家科技出版社,就不由得犯开了嘀咕:国家的科技出版社,难道会宣扬反科  相似文献   

7.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束阳光,从岩洞外面强烈地照进来。阳光下面,慈爱的老妇人默默地干着家务;调皮的孩子正捧着盘子看洗得干不干净。是的,那个岩洞就是她们的家。没有用闪光灯打扰这宁静一刻,摄影师把所见的一切,原生态呈现。大片的阴影烘托出岩洞的神秘与深邃,同时弱化了对周围简陋环境的渲染:摄影师不想展示太多生活的困顿,那不重要。这束阳光,是真正的叙事中心。侧光将人物从黑暗中浮显出来,而红白蓝三种极富生命气息的色彩,更与古老粗砺的岩洞形成强烈反差。从柏拉图时代起,就被赋予某种桎梏含义的洞穴,被那束光骤然点亮。阳光照耀下,平静的画面暗暗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与希望。在中东那片贫瘠的沙漠深处。哈姆丹部落的人们,承继了几千年来人类最古老的生活方式:平日以采摘水果为食。住在洞穴之中。面对强大的物质文明,他们从未感到失落;因为,心中的希望与现实生活无关,心中的希望是那已传承千年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最后的短信     
结婚那天,老婆用买戒指的钱给我买了一款手机.那天夜里,我们两人在被窝里一遍遍地调试着手机的响铃.我们觉得,生活就像这铃声,响亮、悦耳,充满着憧憬和希望.从那天开始,我常常接到她的电话:"老公,下班了买点菜回家.""老公,我想你,我爱你.""老公,晚上一起去妈妈家吃饭."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幅中国摄影记者摄自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战地的新闻照片:战斧式导弹爆炸引发大火,工厂和民宅正被烧毁,瓦砾上迷漫着硝烟。一位老太太正从导弹爆炸引发大火的余烬中走来。她双手捧着白发苍苍的头,饱经风霜的脸上显现出无尽的愤怒与哀愁。南斯拉夫的平民百姓生活在美国和北约制造的空袭恐怖之中。这就是这幅新闻照片在画面上传达给人们的视觉信息。她的国家正面临着空前的灾难,她的同胞正面临着战争的屠杀,这是毫无疑义的。她家的房屋是否已被炸毁,她的亲人是否已经死难?画面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忧虑与不安。是谁在制造人类这空前…  相似文献   

11.
《我在秘密生长》讲述了艾玛的童年往事,包括她随"母亲"四处流浪、被遗弃街头、在修道院的生活等.饥饿、恐惧、无助、惩罚充斥着艾玛的童年,然而在黑暗中成长的她并未迷失,依旧乐观且对生活充满向往.虽然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艰辛、孤独的童年生活在作者孩童视角的观照下显得意趣盎然,看似天真幽默的语言实则精妙非凡、别具匠心且独具幽默感,这也使得艾玛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时清新脱俗、不落窠臼,虽经历苦难却不报之以仇恨.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先生离世之前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特别强调了文化自觉,对文化自觉做了一番阐述.从文化自觉引出了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并用这16个字亲笔题字给母校的百年庆典.  相似文献   

13.
“黄河,母亲!这不是一个矫情的比喻,在凝视她的那一刻,你会下意识地觉得,你和一个母亲、一条大河有了血脉与命脉的联系和心领神会的默契.在这里,无论是谁,只要看见了她,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向她,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陌路人,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又有了一个团聚的机会,团聚在母亲身边.”这是著名作家陈启文在其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中发出的由衷感喟.该作品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接千载,是一部高清聚焦民族母亲河的厚重之书、震撼之作.  相似文献   

14.
漫画可以完全没有文字,甚至连标题也没有,但也能使人一目了然,即所谓无字漫画.有时我也采取这种形式,而更多的情况下我习惯于运用文字来辅助,利用语言艺术使一幅漫画增加一点“文学”成份,让读者去回味. 漫画中利用文字一般说有三种形式:对话、旁白和标题.另外还有韵文和打油诗。记得我画过一张说明精神与健康的关系的漫画:画面上林黛玉守着药罐子愁眉不展,身旁立着老寿星对她在抚慰。有一句话白:“林姑娘你总是这  相似文献   

15.
幸福的家庭往往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眼前这张影调沉重的照片,讲述的正是一个充满不幸而近乎绝望的家庭.一家四口,妈妈和妹妹都是智障,爸爸偏瘫.定格的画面中,20岁的曾秋玲站在潮湿阴暗的屋里眼望窗外,满面愁容.一束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倾泻而下,照亮了女孩充满青春的脸庞;可面对家庭的重负与生活的艰辛,即使再温暖的光线,恐怕也驱不走她心头的阴霾.不用花哨的技巧,无须精心的布建,这或许就是摄影大师布勒松所定义的"决定性瞬间":故事的核心人物、典型的环境场景、朴素的光影对照、恰当的几何安排、饱满的情感张力,所有的摄影语言,在强有力地发挥了影像的"呈现"功能之外,也尽可能地彰显了影像的"表达"功能,尝试将读图者置身于拍摄现场,让你我对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6.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17.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中南海摄影师、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前主席侯波,是从延安走出来的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紧随历史的脚步,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创造和建设新中国的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映照出领袖与他的战友们工作生活的动人瞬间,向人们展现出一代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相似文献   

19.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20.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