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时演化平面上,"莫非"有两条演化路径。路径1: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副词"非">范围副词。魏晋南北朝,统括副词形成;宋代,限定副词出现。本路径的词用频逐渐降低并于现代消亡。路径2:揣测副词"莫"+否定副词"非">揣测副词>反诘副词。元代,揣测副词形成;清代,反诘副词形成。本路径的词用频呈基本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疑问副词"复"是来源于表"又、更、再"义的频率副词"复",这是符合类化机制的。疑问句语境是频率副词"复"虚化为疑问副词的句法环境。疑问副词"复"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由于语言的"择一原则"和优胜劣汰机制等原因,在竞争中"复"的疑问或反诘用法处于劣势,并逐步被"又、还"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张协状元》中“何”系疑问词语较为丰富,都是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就已出现的。用于询问或兼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及其复合形式“如何、缘何、为何、何处、何方、何如、何时、何日、若何”等,主要用于询问事物、情状、原因、处所、时间等。仅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须、何不、何苦、何用、何妨、何曾、何常、何况、奈何、何故”等,主要用于VP前,对VP进行否定。从《张协状元》可以看出,反诘副词“何用”来源于“为什么需要”义的跨层结构“何用”。  相似文献   

5.
问物类疑问代词拥有援引类反诘用法。典型的援引类反诘用法出现在对话性语篇当中,也可有条件地存在于叙事性、独白性语篇当中。援引类反诘的功能是,说话人将话语中或说话人背景知识中存在的某一言语片段用疑问代词援引出来并进行反诘,藉以表达情感上的否定。从古到今汉语出现了多种表达援引类反诘意义的构式.近代以来形成的各种援引类反诘构式形成了两条演变路径。问物类疑问代词表达反诘意义具有共性的意义。问物类疑问代词的泛指功能。话语篇章的结构以及语境的转变带来的语用含义的转移,共同促成了问物类疑问代词拥有了援引类反诘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当陈述部分带有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疑问部分用needn’t;表示“禁止”时,疑问部分一般用must;表示“一定、想必”等推测的意思时,疑问部分不用must.而要根据陈述部分中must后面的不定式结构用相应的动词或助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7.
云浮白话属于粤方言的粤海片,其疑问语气助词包括表示中性问的“嘛”[ma^35],表示诧异或疑惑的“吗”[ma^55],表示反诘的“咋1”[tsa^35],表示征询的“咋2”[tsa^35]和“哦”[ ^21],表示求证的“咧”[1ε^35]、“□”[hε^35]和“哦”[ ^35],以及表示揣测的“啩”[kwa^33]。表示征询的“咋2”和“哦”[ ^21]在对听话人的回应是否带有倾向性期待方面形成对立;在表示求证的疑问语气助词中,“咧”[1ε^13]表示不出所料的求证,而“□”[hε^35]和“哦”[ ^35]则在求证对象上相互区别,前者以对话中的听话人为求证对象,而后者则以在场的听说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为求证对象。  相似文献   

8.
英语情态动词,按现代语法学家的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揣测性情态动词和非揣测性情态动词。如:ItmustbethatI’munfitfortheofficeIhold.Imustnevertellanyonethatlcouldnotseethecloth.第一句的must是揣测性的,而第二句的must是非揣测性的。但实际上揣测性非揣测性情态动词的形态是相同的。在传统的语法书及教材中,情态动词是按can,may,must……的顺序逐一描述的,都不把情态动词的揣测性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因而也难以将它们集中起来进行比较。而正是这种比较,才有可能找出各自的差别和内在联系。如:有些学生常提出Ourteacher…  相似文献   

9.
“魏芳可能到哪里去了?”许多同学都译成:Where may Wei Fang be?从字面上看,这译文似乎很对,实际上,这是一个错句。这些同学只了解情态动词can,may,must表示“会”、“能够”、“可能”、“一定”等意思的用法。而对于它们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即表示“揣测”时的用法不甚清楚。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中,“也”字用得多且用得妙的,当推韩愈的《马说》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数情况下放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解释或判断语气,还可表示感叹、祈使、疑问或反诘等语气。比较这  相似文献   

11.
“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语气词“呢”的意义学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有的混同了“呢”的意义与“呢”的用法,有的未能充分注意历时的演变对共时系统中“呢”的意义的影响,因而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存有偏颇与不足,现代汉语中表示疑问的“呢”与表示非疑问的“呢2”有不同的来源,本在对“呢”的语法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及现代汉语“呢”的主要用法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呢”的意义进行了重新分析,现代汉语中语气词“泥”具有表示反诘语气,表示感叹语气,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表示疑惑的语气以及表示停顿等多种用法,但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疑问语气,其他用法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词义泛义,句法功能变化以及语音变化等语法化手段逐渐衍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情态动词must、may、can可用于对未知事的揣测。下面以对话方式说明这些情态动词关于揣测的用法。 一、情态动词 be,表示会不会是……,一定是……,不可能是……,等等。  相似文献   

13.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14.
复句中的关联词,连接各分句,表示某种逻辑关系。关联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表达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表达特定的语义。由于对关联词的搭配及其意义了解不够,常常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从而产生病句,引起误解。现将几组容易混淆的关联词分述于下,以便辨别。一、“不管……也……”和“尽管……还……”“不管…也…”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分句表示无条件,“也…”表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尽管…也…”表示转折关系,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意思不一致。这两组关联词如果混淆了,就会出现病句。如:1、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  相似文献   

15.
have to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态动词,它有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其否定式和疑问式的构成方法也与其他情态动词不一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有哪些主要用法。一、与其他情态动词一样,have to后面接动词原形。它表示“不得不”的含义。例如: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疑问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疑问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标记和强调。前者可以标记“反诘”和“揣度”两种语气,通过是否与句末语气词同现,这些标记副词可以分出等级;后者可以加强追究的疑问语气,其主要成员是“到底”和“究竟”。“究竟”的强调功能大于“到底”。  相似文献   

17.
同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蕴含着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说话者所赋予的情态意义.“唉”是蒙城方言中的典型语气词,使用频率很高,可构成各种“唉”字句.蒙城方言语气词“唉”在强调客观事实的同时,也表示说话人主观情绪,它赋予句子以说话人的主观情绪,即句子命题意义之外的信息.本文结合“唉”的实际用例,分句类系统分析、探讨蒙城方言中“唉”字句的情态类型和语气词“唉”的情态意义、功能及使用原因.  相似文献   

18.
“情态动词+不定式的完成式”形式是近年来高考测试的语法项目之一,也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题。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对这一问题加以归纳总结,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情态动词+不定式的完成式”形式可用来表示两种含义:1.“can,may,must,will等+不定式的完成式”表示“推测”意义。2.“should,oughtto,needn’t等+不定式的完成式”表示“虚拟”意义,含有“责备、遗憾、后悔”的意味。现分述如下:一、“can(could)+不定式的完成式”的肯定式表示“本来可以做而实际上未能做某事”,疑问或否定形式表示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怀疑或不肯定。例如:Youcoul…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时期的禅宗文献《祖堂集》中疑问代词“什摩”可以用于反诘,具有否定功能,“什摩”的反诘用法已开始多样化,且基本上沿用到了现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比较,“什摩”的反诘用法尚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并不十分丰富、成熟。  相似文献   

20.
《好逑传》是明清之际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反映明清时期的语言特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与统计《好逑传》是非问与揣测问,全面总结其是非问与揣测问特点。《好逑传》是非问出现48次,分为无语气词标记的是非问与语气词"么"、"否"标记的是非问,语气词"么"标记的是非问比例最高,"可+VP"是非问句式占是非问比例为41.7%,从元代到明代使用语气词的是非问比例增多;《好逑传》揣测问出现29次,用"莫非"、"莫不是"、"想是"、"怕不是"标记,疑问副词"莫非"使用频率最高,有时与语气词"么"、"耶"配合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