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排球运动中膝关节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非常容易发生损伤,本文为了探究排球专选班学生的膝关节损伤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访谈法对新乡学院排球专选班学生的膝关节损伤进行调查,总结排球专选班学生膝关节损伤形成原因与损伤特点,进而提出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避免膝关节损伤,更好地参与排球运动。  相似文献   

2.
对培养排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球裁判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排球裁判工作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排球专选学生的裁判能力应成为专选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排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模式的设计,探讨了排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在排球教学中的探索及其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调查法等,对鲁东大学非排球专选学生进行比较深入探索,验证了多媒体符合排球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直观性、科学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各媒体多元化、立体型优化组合,可取长补短,使教育传播处于最佳状态。该研究对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有较好的影响。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灵活性、实用性、辅助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CAI课件应用于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体院非排球专选班实施多媒体CAI课件应用教学,并以对照组加以比较,验证MMCAI课件在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对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有较好地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培养排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排球裁判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排球裁判工作者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也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排球专选学生的裁判能力应成为专选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排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模式的设计 ,探讨了排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生理学、心理学、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学生裁判技能进行微格教学的培养途径。根据国内外较先进的微格教学技能分解训练理论,并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际,进行排球裁判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排球裁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排球教学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开展研究性的排球专选教学。  相似文献   

7.
杨多多  苏美华  彭娟 《体育科技》2011,32(4):45-46,49
目的:比较排球运动对大学生上肢力量及耐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CS-100电子握力计测试最大肌力,采用一次性力竭俯卧撑测试测定肌肉耐力水平。结果:排球专选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排球训练,上肢力量及耐力均明显高于田径专选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结论:长期系统的排球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的上肢肌肉力量及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章采用献资料法,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排球运动的研究视线投向社会学领域,从其一个世纪的时空领域里的三个维度,即排球化的深度、大众排球的宽度、排球运动社会价值的高度,进行探索研究排球运动中有关社会学的问题。通过阐析表明:排球化、大众排球、社会价值三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关连、互相影响的。其中排球化是促进排球运动发展的社会支撑,大众排球是推动排球运动前进的社会基础,社会价值标志着排球运动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9.
邱惠珠 《体育师友》2009,32(3):14-16
运用文献资料、实验对比、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无排球技术基础的学生进行软式和硬式排球教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软式排球较硬式排球技术更易掌握,学生在比赛中的持续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更强,中学开展软式排球运动较硬式排球更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车欣彤 《体育风尚》2021,(5):118-119
为建设体育强国,教育部提出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的学生需掌握多项运动技能,但课时数少,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排球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排球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排球学生以提高排球技术水平、应付技术考试和丰富课余生活为主要目的;没有同伴、自己技术水平低、没有氛围和课余时间太少等是影响学生参与课余排球活动的重要因素。建议:学生应在课余时间的集中时间进行排球活动,适当增加每次进行排球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从而使自己的排球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气排球运动凭借良好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等,以及相对较低的运动技术要求和较强的趣味性,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体育课堂运动项目。气排球在中学体育推广,对丰富中学体育教学项目内容、解决中学体育教学技术问题、丰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在中学体育推广气排球还面临着课程建设不足、气排球运动场和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因此,加强气排球在中学体育的推广,还要在课程建设、气排球运动场建设和专业师资配置方面下功夫,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卓倪 《体育科技》2014,(1):142-144
由于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枯燥,使得90后的大学生对硬式排球的学习兴趣降低,对高校硬式排球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提高学生掌握技术能力和兴趣为出发点,采用教学实验对比分析了三组学生掌握排球技能的教学效果。实验证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硬式排球教学不大利于排球选修课学生的初步学习,在开始阶段应采用气排球作为学生的初步学习内容,在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练水平之后再转向硬式排球的教学,从而更有利于提高硬式排球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红松 《体育科技》2006,27(4):10-12
采用“运动员职业意识指向问卷表”对体育学院68名女排运动员进行测试,从中探求大学生女排运动员的职业意识指向构成、运动成就和职业意识指向的关系、不同训练年限的职业意识指向构成的变化规律,旨在为高校女排教练员的选材、教育、管理和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影响软式排球在我国中小学推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影响软式排球在我国中小学推广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教育观念、教育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等因素是影响软式排球运动的主要因素。软式排球作为一项新型项目,在中小学推广还有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软式排球的推广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周福贵 《体育科技》2014,35(4):147-149
运用教学实验对比的方法,对大学生排球专项课实施“三自一体”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以及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排球专项课实施“三自一体”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对排球运动需求,符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依据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新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未来体育师资素质需求,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为对象,从研究型教学概念入手,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排球普修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一词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素质教育是什么意思?对此,一般会把它理解为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能力的一种目标教育模式,它的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多具体的要求,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比如排球运动这一项目,就对学生在身体素质这一方面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学生都能在排球运动项目中符合要求并得到提升,很多学校和教师都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该文主要是对高中男排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排球课垫球技术教学的实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榕  潘前  蔡武成  黄鸿生 《体育学刊》2002,9(3):71-72,75
经过两个排球选项班的大学男生进行了一学年的对比实验可知:在垫球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法与比赛法,可提高垫球练习时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与个人炫耀性。实验班的学生在垫球技能获得明显提高后在教学比赛中表现出较大的运动量,从而论证了该教学方法在大学生排球运动中进行娱乐与健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体育学院(大学)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长期以来由于两国的测定项目相同甚少,并且测定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故很难进行全面的比较。本研究采用日本排球协会制定的,全日本统一使用的测定项目和方法,对日本大阪体育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女子排球队队员身体形态和素质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形式发展的需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探讨快乐体育如何进入普通高校排球教学课堂、及快乐体育在排球教学课堂的渗透。我们实施快乐体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