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介形态的产生发展影响着新闻形态的变化发展,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和壮大,是与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同步的,这种新的新闻类型体现了新媒介所带来的话语民主。然而从分散的网友评论晋升到大众媒介新闻的过程,意味着网友评论已经受到传统的把关人的控制与筛选。但无论如何,受众已经从单纯的新闻讯息的接受者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这是新的媒介形态影响下新闻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邓辉林 《青年记者》2015,(30):16-17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舆论格局相比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闻评论助推社会进步的价值内涵随之发生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格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置身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舆论格局,与以往纸媒一家独大、广电兴起、互联网初兴的阶段相比,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洪瑶 《出版广角》2015,(8):92-9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整个新闻业带来巨大冲击,移动互联网中的新闻消费已经影响到整个新闻业态.本文论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消费形态的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澎湃新闻客户端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托《东方早报》的采编团队,打造的媒介融合典范之作。本文以澎湃新闻客户端社评栏目为例,分析新闻评论弱化的原因。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探究新闻评论边缘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岚 《青年记者》2016,(5):69-70
近年来,互联网在移动化发展过程中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也影响着新闻传播业的整体格局.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传统媒体如何运用新的移动渠道和移动工具构建新的移动平台、布局移动互联网,以此来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获得用户规模和黏性、保持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移动端的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主流,传统纸媒边被缘化,各种PC端、微信、微博、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成为市民及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各地媒体也利用大数据谋求新的发展和寻找新的利益点,新闻出版业从以报刊为主的传播方式逐渐向以新媒体为主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和管理模式趋近.  相似文献   

7.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3):86-87
新闻评论作为表明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和吸引受众关注的有效形式,是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兴媒体更是着力创新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打造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新闻评论板块.澎湃新闻客户端“生活”板块下的评论栏目“澎湃联播”的评论文章所展现的“轻评论模式”,配合澎湃新闻“社论”栏目,共同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受众认识的作用,并且在新闻选题、语言风格、版面形式以及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图尔敏模型,考察《人民日报》评论版和“侠客岛”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发展出一套测量指标。研究首先发现,“侠客岛”评论文章里,新闻论证中的主张数减少,间接依据增多,使用全称量词描述主张的成立程度较之报纸评论有所下降;其次,“侠客岛”评论文章中动员读者与赋予事件意义的意图减弱,更专注对事件进行阐释。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呈现出由“判断”向“解释”的转变,这一变化与移动互联网互动性的特征相契合。这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中的自我调适,其目的在于,在全新的传播场景下继续承担引导舆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的勃发,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比任何一个时代对受众的改变都要巨大。移动智能设备的便捷性,深深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生态;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更是颠覆了原有评论的互动方式。如果依旧抱残守缺,按照传统纸媒的新闻评论模式写作,单纯将报纸评论的旧模式照搬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就算更新频次再高,就算内容再新颖,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谓理念一变天地宽,只有换个角度想问题,从视角、观念和语言等多方面入手,以用户为中心,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和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价值传播与舆论引导: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原 《编辑之友》2010,(8):68-70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评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近年来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势头.生长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新媒体技术的催发下实现了它新的跨越,这种态势又引发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评论的重视与推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新技术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涌现,现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是我们不言而喻的,其中就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新闻评论等舆论界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这也是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转型的良好机遇,同时也是重要挑战之一。对此,在自媒体时代不断强化对新闻评论的引导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视内容为生命的报纸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严峻挑战,新闻评论自然也成了纸质媒体在新一轮新闻竞争中有所作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媒体的竞争加剧,受众的需求变化,都要求新闻评论不断创新。从本期起,本刊和嘉兴日报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新传播格局下评论创新笔谈》,欢迎广大读者来稿。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不仅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行为及习惯,更深刻改变着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新闻传播的生产机制,同时也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传播技术革命给新闻从业者素养带来的挑战 新闻从业者素养之所以在当下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播环境的变化有关:以互联网、Web2.0、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有的传播环境和新闻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微博新闻评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大量新闻的方式。微博新闻评论打破传统新闻评论的局限性,将各种信息资源重新整合,构建出新的网络舆论场并能完善舆论监督。本文先后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重要意义作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微博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融合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内容生产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新闻评论.自20世纪初以来,新闻评论因为社论时评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评论作为体裁的独立性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在采写编评的四大新闻业务教学中,评论受到的冲击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评论的突围,实际上就是如何转变观点生产方式,以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媒体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受众接受习惯的变化.本文就媒介融合语境对于新闻评论的影响,讨论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新闻评论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是指超越国界并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的新闻,是新闻在国家之间的一种流动性传播,主要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报道、国内新闻国际报道、国际新闻国际报道三类.目前,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语境下,国际新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影响力也日渐加深.据IDC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突破20亿关口,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全面到来.相比于传统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开放,也更加复杂多变,新闻传播机制也出现了新变化,其中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新闻报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符合社会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使得地球村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国际新闻的求知欲越来越高。本文简单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国际新闻报道的要求,分析了国际新闻报道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变化,对媒体生态的影响极为重大,自然也会影响到作为媒体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评论.在全新的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的观点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闻评论的传播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主流产品.有别于微博“自媒体”式的快传播,微信的“公众订阅号”更具有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属性,实属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法治类报道属于严肃新闻,在贴近性、可读性和娱乐性方面先天不足,法治类媒体怎么运营微信公众平台,进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价值?福建法治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峡法治在线”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