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生活教育》2009,(5):F0002-F0002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中和街,是在原陶行知少年就读处——崇一学堂旧址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属仿徽派建筑。青瓦粉墙,高脊飞檐,花窗格门,徽派雕刻,匾额楹联,曲径回廊,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中和街,是在原陶行知少年就读处- -崇一学堂旧址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属仿徽派建筑。青瓦粉墙,高脊飞檐,花窗格门,徽派雕刻,匾额楹联,曲径回廊,庭院花苑,具有很浓厚的徽文化神韵。馆名,乃1984年初建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所题写。  相似文献   

3.
于璟 《教育文汇》2014,(24):38-38
歙县城关小学的校徽、校歌和校训简练形象、极具童趣、内涵丰富。 歙县城关小学位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老城区中心地段,是歙县规模最大的小学。  相似文献   

4.
《歙县地名志》中记载的738个方位地名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结构,从结构特点上看,歙县方位地名以单音节方位词为主,并且方位词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歙县方位地名具有主观性、原生性和内隐性的方位认知特点;在使用上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歙县的地理环境、人类方位认知的特点以及歙县人的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徽教育》2011,(11):7
本刊讯安徽省、黄山市暨歙县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10月17日上午在陶行知家乡歙县隆重召开。纪念大会由省陶研会和黄山市委、市政府暨歙县县委政府联合举办,来自全省约四百名教育工作者出席纪念大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为大  相似文献   

6.
经过对有关史实的考辨,文章认为李白曾来歙县访许宣平、游览歙县城郊兴唐寺之说只是一种口耳误传或文学故事,并无确切的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7.
歙县北乡地处黄山市歙县北部,其方言与城里话、东乡话、南乡话和西乡话都不同,彼此之间甚至不能准确沟通。其声母有23个,韵母26个,声调5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早的版权保护文件,是宋代两浙路、福建路转运司于嘉熙二年(1238)应徽州歙县祝穆的请求而发布的保护《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一书的榜文。歙县祝氏是徽州著名的世家大族,也是宋代的刻书大家。祝氏先祖本世居湖北江陵,从祝象器开始,才迁居歙县。因其富甲一方,家产几?..  相似文献   

9.
行知大讲堂开进陶行知先生故里——歙县,圆了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的一个梦。歙县是个文化底蕴厚重,人杰地灵,山青水清,风景如画,号称中国"文房四宝"的历吏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0.
歙县北乡话的形容词在歙县北乡话方言体系中是具有特色的词类之一,这些特色不仅体现在形容词形态的构形和构词上,也体现在句法平面中,构成了颇具方言特征的句式或句型。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歙县地处皖南山区,这里群山绵延,风景秀丽,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也是著名的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歙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多地少,经济比较落后。这些年,外出务工人员也日益增多,每年有10万多人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2.
对歙县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歙县未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并结合县情,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划分生态经济功能区,因地制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坚强的留守     
伴着徽州雪梨的清香,我们来到有着“东南邹鲁”美誉的千年府城、徽商故里——歙县,在绿树成荫、粉墙黛瓦的歙县长青中学校园里,采访了一名14岁的留守少女,她叫汪灵芝,是该校八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歙县郑村"贞白里"石坊歙县郑村有一座建于元代、徽州现存最早的石坊"贞白里"坊。这座集标志性和纪念性为一体的石坊,传说是因为在郑村这一里巷,  相似文献   

15.
徐党荣 《考试》2011,(6):36-39
1.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唐皋(1457—1524),字守之,歙县(今安徽黄山市歙县)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状元,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  相似文献   

16.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6,(6):F0003-F0004
①歙县老城阳和门安徽歙县历史悠久,始于秦代置县,迄今已有2000年之久。因地近歙浦而获名。隋开皇9年(589)置歙州。北宋宣和3年(1121)改为徽州;元至正14年(1277)升徽州路。朱元璋时又改为徽州府,直至1912年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步入徽州老城,(即今歙县县城徽城镇),古风扑面而来,行走城街,俨然置身历史,这里有著名的许国牌坊、练江大桥、斗山老街。图为歙县老城东谯楼阳和门,原为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重檐式双层楼阁。阁内现已辟作古歙历史博物馆。②玉垒关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区西玉垒山虎头崖上,下临岷江,地势险要,可俯瞰都江堰…  相似文献   

17.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鲍泓先生,安徽歙县人,歙县中学高级教师。早年参加民盟,曾任歙县民盟主委,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青少年殚精竭虑,四十年如一日。退休后,将过去撰写、创作的部分文稿和旧体诗词,辑成《鲍泓诗文选》(以下简称《诗文选》)出版。此书虽只收入部分作品,却足以反映他的思想人格,精神风貌,以及他在语文教学和诗词创作上的成就。本文仅就诗词部分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19.
歙县南乡清代婚嫁迎亲拜堂时,不用鼓乐,撒帐歌的吟唱是掀起热闹气氛的重要方式,因此歙县古代的撒帐歌无论是形式与数量都显得丰富多彩。撒帐歌词内容大多是吉利、祝贺语,也保留了婚俗本身许多仪程内容,更重要的它是古代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歙县许氏宗族为元明清时期的徽州名族,其谱系丰富,不乏名人为之作谱,如欧阳修、王安石、罗愿、程敏政等;他们对歙县许氏宗族一些重要人物的记载上有明显差异,也存在疏漏与错误。为此,对许氏宗族一些人物记载的问题考证,接近或复原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