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个图书奖项,并在多个国家发行.作者用独特的洞察力将一个混血家庭中的脆弱人性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从出版的视角来看,该书的文化价值在于引发人们对族裔、家庭教育、女性价值、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反思,具有实现图书效益,呈现华裔文学主题全视角转变,助力华裔文学走向主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电视批评的媒介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着中国当代电视批评的发展走向和话语空间.本文从电视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手段、批评风格、批评理论、批评生态等各环节对中国电视批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父亲和光荣的后代》与《华女阿五》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给美国主流读者呈现了华人的勤劳、节俭、诚实、乐于助人、重视教育等优良品质,树立了华人的正面形象,成功地解构了美国主流文化中丑陋、愚昧、邪恶的华人形象。然而,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影响下,作者有意无意地用东方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父辈和中国文化,固化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一新的华人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研究话语的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尽管它没有界定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断生成和扩展的知识实践,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批评立场、批评对象、批评方法等方面看出它的基本取向,及其与传统美学批评的差异.把握这一取向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当下语境中文化批评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报纸批评观念的萌发过程中,据笔者目前爬梳的书报史料,"报纸批评"一词最早见于1920年5月1日上海《新闻报》,而蔡和森在1923年12月12日《向导》文章中使用了该词.随着中国共产党报纸批评实践的积极推进,"报纸批评"一词从新名词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报纸批评观念从"自己批评"发展到"自我批评"再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的报刊上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开、管、好"报纸批评方针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语电视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辰华 《新闻记者》2005,(11):50-53
据2005年6月19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世界音乐电视公司(MTV World)即将在年底推出针对第二代美国华裔移民的MTV频道.节目与亚洲MTV频道不同,包括华语摇滚乐、香港流行歌曲和美国饶舌音乐等。而在此前的6月7日,美国少数族裔传媒团体新加州传媒(New California Media)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少数族裔人群偏好本族裔传媒,而华裔中更有近四成表示主要从华文传媒取得信息。不管是美国主流媒体对华裔市场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批评话语中的主旋律内涵,既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内在相通性和兼容性,又随着时代的迁移具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总体来看,新时期以来至今,电视剧批评话语中主旋律的内涵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再到“时代精神”最后到“所有积极、健康的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特定的时代条件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吴靖  云国强 《现代传播》2005,16(2):13-17
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文艺批评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延续,也是文学公共领域乃至政治公共领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元素.但是在学术批评的专业化和传媒批评的商业化双重压力下,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缩小,其培育公共理性的启蒙作用也日趋衰弱.作者批判性地梳理了学院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和视角,指出现存媒介批评范式在关注范围和切入角度上的局限.本文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文本,尤其是通俗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本,而不仅仅限于机构化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话语;并且批评的切入点应以剖析文本所折射出来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或解释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为指导,而不是拘泥于从既有理论框架推导出对文本的标准解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媒介批评的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0.
赵梦媛 《今传媒》2016,(12):35-37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渠道的垄断被打破,更加多样化,媒介批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表达形式出发,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具有实时化、批评主体全民化等特征,同时,研究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真实性缺失、公正性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求能够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11.
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新兴媒体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场域,其背后有着诸多话语权力的汇合碰撞。自媒体电影批评在经历了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弹幕视频网站等媒体平台的变迁后,其概念界定、表征内涵和外延探讨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电影批评新时代的到来。从媒介文化的研究视角来看,通过梳理新媒介时代下的自媒体电影批评生产传播现状,着重讨论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涵义、载体、表征进行身份确认;再探讨其背后话语融合的现状。对于厘清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媒体内部从业人员素质不均衡、对媒体应该在社会上承担责任认识的模糊,以及由于社会大环境与时代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媒介批评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媒介批评环境不完善和媒介批评话语不专业我国媒介批评不仅受政治话语和商业话语的左右,且其中大多数只是说套话、讲教条甚至打官腔,个别媒介将经济利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而且现行的媒介批评多数是零散的、单一的、散兵游勇式的批评。(二)媒介批评主体不全面和批评渠道不规范我国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全面的媒介批评队伍,而普  相似文献   

13.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2):15-22
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影业发达,电影批评逐渐在天津盛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电影自然成批评焦点。与上海不同,天津美国电影批评展现出由道德批评向社会批评,再向艺术批评的变迁历程。这与近代天津自身历史发展进程及社会文化特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文学性与生活化是个老话题,但关于新闻标题的文学性与生活化问题却少有人谈及。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媒体在新闻标题的文学性与生活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本文所说的文学性是指新闻标题中所呈现的文学倾向和文学品质,生活化是指新闻标题中折射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性。先谈谈新闻标题的文学性。一个具有文学性的标题,往往能成为点睛之笔,使整篇作品充溢着文学气息,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将读者导入古今相融的情境之中,从而使作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更好地得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由最初立足于文学批评、"对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这个始点.向更为深层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为主导路向的演进,恰好像生态学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始点,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演进一样,表达了人类渴望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找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进而进行精神疗救的吁求.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批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表明了生态批评在当代传播的最初始点和前进路向.  相似文献   

17.
李瑛 《传媒观察》2013,(2):61-63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度分析法为理论基础,从文本、话语实践过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对《纽约时报》关于“中俄否决安理会对叙利亚制裁议案”的报道进行批评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看似客观、公正的外媒新闻实则隐藏着各种权利和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对新闻语篇的批评分析,提高对外媒新闻批评意识,增强语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研读19世纪女性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现这些女作家尽管在追求独立的自我意识上走得并不彻底,但并不能否认她们在这方面所作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一、文化批评在国内外的缘起和发展文化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文化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它的兴起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据后现代人类学研究,文化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时代。2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异常活跃繁荣,改编观念和实践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然而,与改编实践不相称的是改编研究与批评的落后.改编批评理念与标准的单一、狭隘,不仅使自身缺乏理性思辩,又往往不能触及到研究对象的本质.本文分析了当前改编电视剧批评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指出对改编电视剧的批评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立体审视是改编电视剧批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认知传播学的确立,电视批评获得了有益的启发,并开辟出有别于既往传统的崭新批评范式.以认知传播为切入点,电视批评理念将人的认知行为视为考察核心,强化了对动态电视现象的把握,促进了对认知整体观、认知关系理性的进一步体认.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路径的对接中,电视批评将朝着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