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索书号仍宜写于书脊上部或下部适当空处1、图书是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有解放思想和生产力的能量。索书号是由分类号、书次号和辅助区分号组成的。书标是索书号的载体,是每本图书在整个藏书组织中所处位置的标志,也是图书排架、读者索书和藏书清点的标志。贴书标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贴书标本来是为了索书方便的,但目前有的图书馆采用杜定友于书脊底部往上3公分处贴书标办法却有悖于索书方便。此一贴书标问题也就是索书号在书脊上所应处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书标是粘贴在图书书脊下部或其它一定位置上,并印有表示此种图书索书号的一种标记。书标上的索书号又叫排架号,是图书馆排列藏书的依据,读者索取图书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到架上取书或归架的依据。由此可见,书标在图书馆整个藏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书标掉了,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补贴,不但给工作带来麻烦,还会浪费人力物力。所以,关于书标如何贴牢的问题也是图书馆在中外文分编加工工作中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正> 书标(这里专指书脊上的索书号,下同)是图书馆藏书所特有的标志之一,也是用以组织图书排架的必不可少的识别标志。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藏书中,有了书标,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能十分方便地取归图书。因此,写书标就成为图书馆分编加工图书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传统的书标都是先写好标签,然后再粘贴在书脊上。这种方法至今仍为许多图书馆沿用着,并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看了《图书馆学刊》1989年第三期上何建新同志《也谈书标粘贴位置》(以下简称何文)的文章。笔者对“书标贴于书脊空白处为好”的意见不敢苟同,因为在手工条件下,书标还是贴在书脊最下端较好。 1、何文说:“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图书书脊上的书名、著者、版次、卷号和出版社等,没有固定位置,所以书标贴于书脊最下端免不了要遮盖书脊上的一部分信息。”但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外出版的书,绝大多数图书在书脊上一般只有书名著者和出版社三项,且有固定的位置,通常是书名在上,著者居中,出版社在下。区区书标远不能遮盖书脊上的大部分信息。最多只能盖注”出版社”三个字,这对读者素书并无妨碍。  相似文献   

5.
针对图书日常管理工作中书脊上的书标易磨损、脱落等问题,引发对“书脊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规范化以及实施局限性等的探讨,力促实现图书馆界与出版界的“第二次联合”。  相似文献   

6.
书脊标准化的探讨——由图书在版编目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图书日常管理工作中书脊上的书标易磨损、脱落等问题,引发对“书脊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规范化以及实施局限性等的探讨,力促实现图书馆界与出版界的“第二次联合”。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图书排架完全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排架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此基础上增加辅助排架书标,使<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辅助排架书标>联合使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将会使流通图书分拣一步到位,回库上架更加快速、准确,细排架位更加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8.
粘贴书标仍然是各类型图书馆、资料室分编加工图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但书标粘贴的位置,各个馆、室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下面三种情况:①贴在书脊的最下面;②贴在距书脊下端2或3厘米处;⑤贴于书脊的空白处.究竟哪一种方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造成乱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排架号的构成和书标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读者是否熟悉排架方法;分类上有否差错等。此外,也有读者人为的原因。例如,一次取书很多,东拿一本西拿一本,上架时嫌麻烦,把各类书都放在一处;一些需要量大、周期性强的图书,有些读者为了保证自己能看到,往往东塞西藏。造成乱架。其中排架号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方面较多。人们是通过目录索书号和排架号的匹配到书架上索取图书的,所以索书号应和排架号一致。书脊上的索书号在书架上也只是起着固定每一本书前后  相似文献   

10.
《出版工作》编辑部: 我是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我们通过图书来为广大读者服务。图书必须经过整理加工才能供广大读者使用。在加工整理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书脊设计不规范而苦恼。书脊的作用对我们来说主要是便于从书架上索取图书。书脊上的内容大体是书名、册次、著者、出版社名称。我们图书馆工作者要把索书号标在书脊上,以便排架管理,索取图书。可是现在的书脊设计五花八门:有的书名  相似文献   

11.
贴书标,贴前在书脊上划线是关键。工作中有的仅用一根尺子划线,结果难免出现线条的倾斜;有的图省事干脆用目测的办法,随意将书标贴上。书标贴得歪斜,影响了图书在架位上的整体效果和  相似文献   

12.
书标,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标记和附属品,很少去研究它的作用。我们知道,一种事物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经久不衰,持之以恒,其内涵必有极大的作用和价值存在。用现代语言概括地说:书标,以它固定的形状,通过索书号间接地、逻辑地显示或标明局部分类体系、排架体系及文献内容。书库管理工作离不开书标,就书标表象而言,它是管理人员为读者索取图书提供方便条件的直观依据,尤其是迅速、美观、有条不紊地将图书组织排架的客观依据。就现状而言,国内各图书馆使用的书标其形式与规格不尽相同,应当以新型的规范书标取代现用的杂乱的书标。  相似文献   

13.
在图书整理过程中,贴印书标也是一道重要工序之一,因为它是图书排架,借阅找书,图书还架的重要依据。如果粘贴不牢书标脱落,索书号退色消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过去好多年,因为图书封面多用纸和布装帧,因循用旧的书标和方法,很容易用浆糊贴固在书脊固定位置处。但也发现历时长  相似文献   

14.
图书开架管理给读者带来了方便,但是,在管理上要想保持长时间不乱架却是个问题。一个具有数万册或几十万册图书的中型图书馆,要全面整理一次分类排架的图书是很浪费时间的事。从前,我馆曾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来区分各大类图书。书的厚薄不同,薄书标签上的类号不全露在书脊上,查对数万册书,是件很重的工作。读者对同一颜色标签的书(一个大类),有时也会随意地放错(小类目的书就易插乱)。  相似文献   

15.
图书加工编目业务外包,是将图书编目加工的全过程,从贴磁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贴色标,到分类编目、贴书标、上架等环节,全部交由书商完成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泛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90年代后期,编目业务外包开始被引人我国图书馆界,近几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因资金来源不同而分为教育部专款图书,少量的世界银行贷款图书和学校拨款购置的普通图书。专款图书用蓝色书标,贷款图书是粉色书标,普通图书的文科书为绿色书标,理科书为红色书标。为了便于管理和检查,教育部规定专款图书单独排架,即专款专架。贷款图书也是单独排架的。这样,外文书库中因资金来源不同的三种英文书,便自成体系形成了三个独立的小书库。三种不同资金来源的图书在目录上的反映是在流水号前加上符号,如专款图书的流水号前加Z,贷款图书流水号前加D,普通图书不加符号。但这种书库布局及目录特征,读者不甚了解,对他们也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用多彩涂料把居室的内墙装饰得多姿多彩,使人感受到身居其中犹如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书标虽小,但如果各类图书配以不同颜色的书标,不但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书库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且可以区分不同类别的图书,从而有利于图书管理、图书归架、解决错架乱架问题。 过去,人们对书标的颜色不大重视,多数图书馆都用清一色的书标,最多也只用红蓝两色。实践表明,这是导致图书错架乱架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拙文《采编方法的两点改革》发表后,得到了锦生老师的指教(见《图书馆》1990年第1期《关于“采编方法的两点改革之我见》)深感荣幸,由于此两点改革是从县馆的工作实际提出来的,所以有些考虑不周,锦生老师的意见使我增长了见识,但对于平书脊底端贴书标的异议却不敢苟同,锦生老师认为此法不可取,主要理由是认为笔者“没有进一步考虑到书脊底端是最容易破裂的部位,在这个位置所贴的书标上的索书号极易因书脊底端的破裂而显得模糊不清。”但据对本  相似文献   

19.
书次号是分类号的延续,处于从属的辅助地位。分类号是区分这一类图书和那一类图书的标志,还有集合同类图书的作用。组分类号不能详尽,需要书次号补充,才能使成千上万的图书个别化,便于科学管理,充分利用藏书。书次号的取号法众多,有种次法、笔划、笔顺法,有四角法、一角法、快速法、还有拼号法、查号法……举不胜举。采用者因馆而别,各有千秋。大都采用单一的书次号。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单一的书次号都不可能适应各种类目。必须根据类目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书次号,才能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充分反映出图书的全貌。下面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为例,谈谈不同类目应有相适  相似文献   

20.
小小图书馆藏书章似乎是一隅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些新建图书馆富丽堂皇,美观诱人,可其藏书章的样式,却还停止在过去的老面孔上,使用着公章式"巴巴饼"的圆形藏书章,分不清究竟是行政用章,还是馆藏业务用章,再加上某些同志忽视印章艺术,弄得书脊、书脑、书口、书根处斑斑点点,花里胡哨,把应有的美感破坏殆尽.那么,什么样式的印章适合图书馆藏书呢?笔者认为方形篆刻印章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