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重大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活动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等气象保障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传播是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重要宣传窗口,本文以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案例,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媒体在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的传播策略,从而对未来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媒体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人们更多地把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研究放在“应急”“防控”上,而较少关注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以“村村通”大喇叭为研究切入点,以安徽省明光市A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功效进行重点研究,同时指出当下农村应急广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的完善,让“村村通”大喇叭更好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兴媒体发展中,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一面,给人们文化生活、舆论及信息传播等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还模糊大众传播跟人际传播、私人传播及公共传播间界限,本文就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策略进行了优化及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魏莱 《新闻窗》2008,(2):98-99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的出现,是大众传播媒介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不仅影响着公共舆论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着公共舆论的形态。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因重供给、轻需求而造成的“供需失衡”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搜集相关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淄川文化云”为例从平台化、需求侧和供给侧、供求契合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提出了新时期实现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技术接受”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有利于形成公共文化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提高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进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求错位,阻碍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有效参与.文章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探讨公共治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模型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乔千 《中国广播》2011,(12):79-81
提供服务是农村广播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村广播的立身之本,只有做好服务,农村广播才有传播力,只有不断提高对“三农”的服务水平,农村广播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依托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传播新格局”因时顺势而生。新格局并非既有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叠加而成,而是报刊、广播与互联网协同发挥传播作用的全新状态。历史上,曾经网为广播电视成为大众传媒而有了“传播新格局”。当时,广播电视很好地弥补了报刊在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上的不足,不过在本质上仍属单向传播。与之不同,今日“传播新格局”则表现为:由于报刊、广播与互联网亦“互”亦“联”,从而完全改变了单向传播方式。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划时代意义。深入了解新格局,把握今日传播特点,顺势借力,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调查材料探讨公共空间人际传播对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认为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相互交流信息、维系人情往来、整合民间力量、培育意见领袖和形成公共舆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22年春节期间,福建省推出“福星高照,福佑中华”“福”文化主题宣传推广活动,社会反响热烈,群众交口称赞,取得很好效果。如今“福”文化已经深入八闽大地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五福临门,从福禄寿喜财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反映出当代八闽儿女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在不断深化发展,也证明了“福”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传播不仅靠政府部门的宣传推广,产业化发展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对“福”文化的宣传推广为例,拟从发掘、保护和研究“福”文化资源;打造“福”文化产业链条;搭建“福”文化产业平台;构建“福”文化标识体系;开展对台祖地“福”根脉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释“福”文化的传播途径,并对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福”文化的创意表达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与城市的经济环境相比较,农村经济起点较低。但这起点低恰恰又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大、见效快,却因缺乏世人关注而成为投资者的盲点。因此,瞄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受众需求市场,瞄准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文化消费市场,启动广播业的“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有声传播工程,在增加广播业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法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普及性传播份额前提下,要努力提高传播服务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价值报偿。  相似文献   

14.
蒋岚 《中国记者》2023,(2):23-25
<正>多年前,乡村大喇叭是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进入21世纪,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和通信技术的飞跃,一些地方的乡村大喇叭逐渐闲置。2020年,通过农村疫情防控宣传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乡村大喇叭这种宣传形态在占领农村思想高地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村村响大喇叭”栏目就是一个范例。栏目开播于2020年1月,  相似文献   

15.
张蕊 《新闻传播》2023,(7):46-48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各地出现的背景下,论文以皖西地区L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期探究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期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路径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性,进而思考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内生性媒介在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中起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村干部在农村的社会动员中起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乡村中的非正式公共空间则为信息的传播扩散和村民间的共识达成提供了一个公共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16.
政府部门、公共文化产品出版部门、传播部门、基础设施、公民五个“物种”共同构成了公共文化生态系统,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公共文化产品出版部门为该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是否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对于完善整个公共文化生态系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了公共文化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其“关键物种”的基础上,又详细地给出了促使公共文化出版部门功用最大化的具体营销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郭缨 《今传媒》2011,(5):86
农村广播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农业实用技能、倡导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曲艺之乡宝丰县广播传播的考察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广播传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熊芳芳 《新闻界》2008,(3):20-22
本文结合调查材料从传播内容、传播符号、传播主体和传播目的等方面分析,概括了我国农村公共空间人际传播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催生的一种现代化文化传播媒介,它的出现,在文化传播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相对于之前的报纸、广播,它的传播功能有了质的飞跃,以其传播迅速、声画一体等特点,很快成为最流行的文化形式.如果说“广播就像《旧约全书》,能听到圣人的教诲,却看不到他”,①那么“电视就像《新约全书》,因为在电视里,圣人变得栩栩如生,就像在我们中间一样”.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事件的演变和进程.改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环境,调适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角色,不仅是公众信息需求的变化,也是新闻报道观念变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传播体制改革、传播观念演变和传播文化嬗变的角度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传媒角色调适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