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英杰  赵青 《文化学刊》2010,(2):167-170
"一多"思想是吴宓哲学观的重要内容;《文学与人生》是吴宓"一多"思想的集中体现。吴宓的"一多"思想源于他对儒学的心领神会、希腊哲学的全面吸收、基督精神的理解接纳、佛学的揣摩咀嚼、新人文主义的融会贯通、"原欲"说的阐释运用、道教和伊斯兰教精髓的理解深化以及对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借鉴认同等。  相似文献   

2.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超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特别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是一个一直有着广泛争议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超越"一词,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观念、"成圣"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践行贤明而超越自身局限,并最终达到一种至上和永生的境界.本文在辨析对"超越"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超越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英格兰,英格兰》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最具幻想色彩的作品,小说描述了杰克爵士在怀特岛上建设主题公园来复制英格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壮举"。本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解读小说建构的空间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权力和民族身份问题,以及巴恩斯对"英国性"的阐释与反思,揭露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面临的传统身份认证危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从语义和语用层面解读"所谓X"结构的含义。从语义角度看,"所谓X"结构的第一层含义是用以提出需要解释的词语,可理解为"所说的";第二层含义是用以表示对中心词"X"的否定、讽刺和挖苦的含义。从语用角度看,说话者所言的中心词的词频和听话者的认知构建都是影响"所谓X"结构语义不同的因素。本文旨在对"所谓"结构能够实现不同释义的成因进行探究。经过考察,笔者发现,"所谓X"结构差异性解释与其所在的语境和语用原则有密切的关系。"所谓X"结构是否用在与中心词概念意义相关的语境(即是否违背"R-原则")、其中心词的词频高低、听话者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导致语用隐含性实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是解释"所谓X"结构有不同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外译的背景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造成中国话语"有理讲不出,讲了对方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同时,西方世界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中国话语,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话语的误解和误判,加深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矛盾和隔阂。因此,加强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三方面,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从积极肯定转变为狂热崇拜,并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出版。本文对他在《论语》德译本中对"道""仁"等重点词语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分析,尝试揭示他的传教士身份对他翻译的影响以及他通过翻译所传达的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传统乡村聚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景观,也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审美客体。但受东西方异质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审美主体在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审美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符号学这一崭新视角,剖析东西方审美主体对村落文化景观符号的认知差异,研究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而探讨异族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轴心时代"源于西方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研究,是一种理论假设概念,主要是用来说明在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现象: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或是在这一阶段他们共同发生了某些相同事件。对于"轴心时代"的概念,东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阐述了中国哲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后来各个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如它的名字(rock art)所示:自19世纪被发现以来,世界范围内学科意义上岩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艺术学界,由此建立的岩画学概念、范畴通常都是以考古学或艺术学为基础的。其实,若充分考虑到岩画是一种视觉图像存在这一事实,我们认识、理解它的途径首先应该是描述分析其内在形式结构、探索其意义及其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构想出一个将贺兰山岩画视为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和等级化形式单位组合的岩画理论,也能把它还原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现这种"依类象形"的视觉图像符号就是古人所说的"书"、"文"或者"名",一种以羊为基础形式的象形表意石头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也使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承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保护及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时,明确其设计要素更是其前提所在。鉴于此,本文便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人道主义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阿尔都塞试图强调阅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分期性,主张通过"认识论断裂"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总问题之间的变化,提出"总问题"的概念,强调要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阿尔都塞所保卫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扩大了该理论的解释能力,虽对当时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批判,但总体来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对后世的普兰查斯、赫斯特等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冲是《水浒传》中经典的人物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解读,除了"理性守分的末路英雄"这一主流评价,还有"凉薄自私的庸碌教头"的反面评价。但是,林冲性格本身是复杂的,任何的二元解读与评价都有损其形象的经典性。读者只有从社会的深度去挖掘林冲行为原因,才会觉察到林冲"现实中的两难俗人"这一面,才会进一步对林冲形象形成理解、同情、悲悯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5.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国际上,"中国梦"这一理念也引起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关注,阿拉伯政界、学界、传媒界许多人士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做了解读。本文就部分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梦"的看法作一梳理,希望能有助于"中国梦"的构建与研究。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前景和建言1".中国梦"的内涵阿拉伯学者从各自视角出发,对"中国梦"体现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做了解读,反映出他们对"中国梦"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魏晋后期佛教初传的本土化产物,即"六家七宗"中的支遁即色宗。理解即色宗倡导的特定概念"即色"时,难免会涉及对"即色本无"与"即色游玄"的解读。以此视角来考察"即色"会发现,在"性空"理论的内部中支遁(道林)即色宗的"即色"概念往往表现出差异性。事实上,"即色本无"即是从作为客体存在的共同特征("色之为色"的共有属性)来辨究"本无"与"即色"的抽象关系;"即色游玄"则相比"本无"更加侧重其之于"即色"的形象关系,即本文所论述的审美特质。这种差异性虽然影响到了对"即色"本义的中性理解,但也正由于这种差异的比照,才使得我们不断将"即色"推向对其属性问题(共有与个体、抽象与形象)的探讨上,如此方能真正达成对即色宗特定的"即色"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滇越铁路是线性文化遗产中极具特色的范例,是中国铁路建设百年巨变的见证者。也可谓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铁路项目的先驱。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线性文化遗产对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至关重要。本文分析论证了在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廊道遗产"概念对于线性文化遗产再认识的意义和启示,阐释国内学者如何定义中国的线性文化遗产,并对国际理念进行本土化解读,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大跨度大体量线性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被动、消极的词,从感性上讲,它是一种情感上的遗憾,但中国诗人给它注入了新的主动意义,将其转为一种内心坚守的独立人格,于是从诗性上讲,它又是一种完满的。因此,"孤独感"成就了大量的中华诗词。由诗性的完满探讨感性遗憾的原因,从语言孤独、意象孤独、意境孤独三个层面解读中华诗词中的孤独感,得出其分别主要源于汉字的构形性、情感的暗喻特点以及诗人自我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20.
李明超 《中国名城》2011,(11):12-15
为了推动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创新发展,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专门设立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湖中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及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概念特征、实现途径、重点难点、研究基础、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专家研讨形成的共识,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通过了《城市文化号观遗产保护杭州宣言》,试图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