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雨田  陶世君图 《垂钓》2011,(7):32-33
四、钓坠 安装在钩组上的钓坠,在钓者发力抛投时,可凭借自身重量带动饵、钩飞向远处;钩组落水后,也可起到将钓饵固定在水域内特定位置的作用。(一)材质以铅为主,目前也有粉末冶金和钨合金等材质的产品。铅类产品中有铅皮坠、铅坠、铅砣、铅豆等环保类产品中包括冶金坠、瓷坠、钨基粘性钓坠等。  相似文献   

2.
王大禄 《钓鱼》2005,(10):19-19
在《回忆与思考》(二)等篇章中,作者论及”钓组二力平衡”时认为,只有悬坠钓组在调整中可以做到“实现二力平衡”,而传统钓组则“只能调整失衡”。他说:”当鱼漂的排水量和它本身具有的上浮力(笔者按.前面已经说过了——它是根本不存的)小于钩坠重量的时候,坠钩沉底在任何钓组都是一样的,但悬坠钓组可以通过修剪铅皮来实现平衡。尽管在此之前,传统钓组已有了保险丝缠绕的线,替代铅坠的做法即使有了调整铅重的自由也都没有触及坠漂失衡这个千年不变的格式,它能做到的只是调整失衡,至于减轻坠重钩饵一起悬离水底,是一种失衡变为另一种失衡。“坠往上跑,让钩留在水底就不是广义的鱼漂所能承担的。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4,(17):28-29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  相似文献   

4.
水库冬钓鲫     
一、海竿串钩钓鲫 1.钓组。3~3.6米海竿,3~5号伊势尼钩,50克铅坠。最好拴3个钩,钩与钩间距15厘米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游走铅     
张炎冰 《钓鱼》2010,(19):19-19
在传统钓组中,铅坠的作用是让钩快速下沉,并在钩沉底后起稳定钩位和抵御流水的作用。悬坠多了一项:平衡钓组。然而,在竞技创造了围追堵截,从钓底到钓离底,再到钓浮、打水皮的全泳层钓法后,铅坠的轻重、“死”活、高低不仅影响了线组的运动,还对寻找鱼层、改善鱼口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6.
之晔 《钓鱼》2003,(18)
气温超过30℃,西或西南风,无论池塘、河道、湖泊,中午时分鱼是很少咬钩的。于是有了“西南风,钓两头”的说法。然而,此说仅限于坠钩平底和坠钩一体的朝天钩、星漂钓组。在铅坠呈丸形、枣核形、圆柱形而不能任意调整其重量的时候,只有除去铅坠才能变底钓为浮钓,但没有铅坠钩是抛不远的。另外,浮钓的对象比较单调,也不容易集中,除了白鲦和草鱼能集群外,是不太容易钓到鲫鱼的。悬坠钓组可以用修剪铅皮和更换鱼漂来调整钓棚,下层无鱼改钓中层、上层,利用钓棚变化,西南风照样有大收获。7月3日,是今年第一个高温天气,最高温度34~35℃。中午,我在…  相似文献   

7.
渔典     
之晔 《钓鱼》2006,(9):28-28
跑铅钓法“台钓”把落在水底的铅坠提起来了,成了悬坠,可是人们很快发现,在浮标的上浮力平衡了坠钩重量之后,诸如走水、鱼口乱、闹小鱼等等都与坠离底后浮标反映鱼讯的夸张有关,于是有人想到坠钩落底,想到子线卧底可以抗拒流水,可以咬死钩。可是两端分系子线和母线的固定式铅坠  相似文献   

8.
李哲 《钓鱼》2004,(22)
钓组,指由钓竿、主线、钓钩、铅坠、鱼漂等钓具组成的能够直接用于垂钓的钓具组配,主要有炸弹钩钓组、串钩钓组、飞钩钓组、浮钩钓组、水怪钓组、贼钓钓组等不同的钓组。拋竿钓组,是由拋竿、鱼线轮、主线、铅坠、钓钩等数种钓具组配而成。主要有炸弹钩钓组,串钩钓组、飞钩钓组、浮钩钓组等不同的钓组。拋竿钓组的匹配,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  相似文献   

9.
李哲 《钓鱼》2004,(22):42-42
钓组,指由钓竿、主线、钓钩、铅坠、鱼漂等钓具组成的能够直接用于垂钓的钓具组配,主要有炸弹钩钓组、串钩钓组、飞钩钓组、浮钩钓组、水怪钓组、贼钓钓组等不同的钓组。  相似文献   

10.
李哲 《钓鱼》2004,(23):42-42
串钩钓组 串钩钓组,即用抛竿、鱼线轮、串钩、铅坠、连接器等钓具组成的钓组。该钓组的使用是在使用炸弹钩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钓法。它的优势是一根主线的钓钩上可分在不同泳层的水体中。施钓的适应面较广。很多使用串钩钓组的钓友,都曾有一副串钩中多鱼的经历。常有同一个钓组,上面的钩上了个翘嘴鲌鱼,中间的钩钓上了鲫鱼,底钩钓上了黄颡的事发生。当然,串钩能钓获的鱼类,不仅是上述的几种;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钓鱼》2005,(4):37-37
国际钓法是指世界淡水鱼锦标赛规定使用的钓具组合方法。国际钓法与我国台湾钓法同属于悬坠钓法,国际钓法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用悬空坠,二是用单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国际钓法允许钓组在钩前有一个小坠落底,小坠的重量不能超过大坠重量的10%,有小坠的国际钓法钓组又与我国的传统钓法相似,在探讨国际钓法钓组灵敏度的时候,有无小坠钓组的灵敏度情况要区别分析。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钓法钓组在静水中的饵钩位移引起的钓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张炎冰 《钓鱼》2004,(11):33-33
有一种说法:传统钓组钓大鱼,悬坠钓组钓小鱼。理由是空钩调标,加两颗饵到了底所得到的二次平衡是不稳定的,因为饵重减少.水压变化以及水流作用这些与鱼咬钩无关的动作都会在同一根标尖上反映出来,而坠钩平底的传统钓组是以铅坠移位为信号依据的.所以鱼讯真实,钓起来的鱼比较大。请问:浮标的稳定性与鱼讯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渔典     
之晔 《钓鱼》2006,(13):29-29
底坠钓组历史悠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钓具组合形式,主要用于淡水钓鱼。我国起源于何时,无据可查。但自古以来,从蓬头稚子到垂髯老翁,都是自上而下,竿、线、漂、坠、钩依次排列,靠着坠的重量把钩沉到水底的,对于这一特点的钓组统称底坠钓组,也称坠钩平底钓组。只要坠的重量超过鱼  相似文献   

14.
也谈跑铅     
罗接林 《垂钓》2006,6(11):22-23
跑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让铅坠在钓线上跑动、移动的意思,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坠子能够在钓线上自由活动的一种钓法。跑铅不仅适用于淡水钓,也适用于海水钓。我们在用爆炸钩或串钩等抛竿钓法中,通常是不把坠子固定,有意让坠子在钓组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鱼中钩后就可以在不牵动坠子或少牵动坠子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通过主线将中钩信号传到竿梢上。笔者认为这就是跑铅的一种。而在手竿垂钓领域,在悬坠钓法传人大陆以前,我们基本没谈过跑铅,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这种钓法。  相似文献   

15.
1.竿。钓鲂鱼所用的海竿,以3.0~3.6米为佳,长点短点亦可。2.钩。伊势尼8-9号为佳。若鲂鱼单尾重量多数在500克以下,用8号钩;单尾重量多数在500克以上。1500克以下,用9号钩。3.坠。坠有两种。扁圆形坠和塔形坠。重量70~80克为佳。4.线。主线、脑线直径0.4毫米。挂钩以下的串钩主线略细。5.钩坠配制。按垂钓方法不同。有两种配制方法。①底坠串钩。配制方法:(自下而上)扁圆形坠,  相似文献   

16.
1.钓组重力大于漂的浮力.在钓组的重力大于漂浮力时.漂(包括线)随水流方向顺流而下.漂坠之间的水线随漂的走动方向倾斜。由于漂的浮力小于钩坠重量,漂的浮力不能带动沉入水底的钩坠,相反被钩坠重量向下斜牵拉走动的漂,漂被水流的横向拉力和钩坠的下沉压力,逐渐下斜沉没于水里,是不能看漂钓鱼的。  相似文献   

17.
在江河湖泊包括近海河口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性鱼类,也就是通常生活觅食基本是在水底的各种鱼类,比如肌地虎、鲫鱼、鲤鱼、青鱼、黄颡鱼、虾虎鱼(又称海鲇鱼、大头鱼、扔吧头鱼)、鲇鱼,等等。通常我们抛竿使用串钩钓组垂钓它们。串钩钓组都是单铅坠,也就是一个铅坠,铅坠在底,而且多为死坠,不滑动,钩子是在铅坠的上面。这样的钓组在缓坡中使用,垂钓效果还是可以的,因为串钩钓组落底时可以基本保证多数钩子触底和离底很近,这样有利于鱼类摄食;但在陡坡中使用,有时就很难保证所有的钩子全部触底了。因为坡陡,打进去的主线串钩钓组与地面夹角在45度角以上,导致除了离铅坠最近的钩子触底外,其他钩子很可能离底很高。  相似文献   

18.
王敏 《钓鱼》2005,(13)
很多有水草的池塘,塘内溶氧充足,水底淤泥肥厚,鱼星很多,但经常出现鱼不咬钩的现象。经过笔者反复观察后,发现当钩落底时,由于铅坠重量的原因,将钩带进淤泥,使鱼不容易发现钩饵,减少了鱼上钩的几率。根据上述的情况,我组配了一套钓组,它的特点是单钩、小坠、七星漂、细线、泡沫粒。其关键部分是泡沫粒和坠的搭配。泡沫粒要取大号的,优点是利用泡沫粒的浮力,把钩饵悬浮在淤泥层表面,同时泡沫粒的白色能吸引鱼的注意力。这种钓组不但适用于塘水肥淤泥厚的荷塘和鱼池,同时也适用于一般小水库和河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适用淤泥钓的钓组!南…  相似文献   

19.
先来看钓组。钓组入水部分包括漂、线、连接环、铅坠、钩等,其中线、连接环、钩所产生的重力和排水产生的浮力忽略不计,漂是相对固定不动的,所调部分只有铅坠了,当铅坠重力大于全漂的浮力时,漂将全部沉入水面之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5,(6):25-25
在底坠钓组中,鱼咬钩所引起的浮标沉浮与钓饵的重量无关。如果减轻坠重,或用大浮标使钩悬离水底,则饵重的最大值必须小于浮标的浮力和上浮力,超过这个值,浮标沉入水下就失去了标志鱼钩状态的作用。悬坠钓组的不同在于,饵重及其状态对钓组的影响有多种表达形式,其引起的微妙变化用传统尺度无法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