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 1~ 5题。中国小说从“五四”开始就出现了一种倾向 ,那就是对汉语言的怀疑与不信任。胡适、钱玄同等人都不自觉地把汉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对象 ,并不约而同地设计了一条由拼音文字取代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道路。这就使我们看到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小说在语言上都存在一种“欧化”的倾向。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新潮作家、新生代作家那里 ,语言不但“欧化” ,而且还“拉美化”了。一些青年作家甚至还追求语言的“不及物性” ,所谓能指与所指的分离 ,所谓语言的自律运动 ,所谓语言的游戏性 ,等等 ,追求的都是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赖彧煌 《红领巾》2005,(1):39-42
从胡适和梅光迪、任鸿隽的两次争论入手,对胡适弃文言用白话的立论依据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梳理.胡适从思考中国文学“有文无质“的弊病出发,为“白话“文学凝聚了“说法“,这是一种把文学变革落实到语言形式的革新方案,但胡适把白话的“达意“直接移用到“新诗“时,混淆了“诗法“和“文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论胡适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祖芳宏,谢昭新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不仅首挑“文学革命”大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理论倡导文章,而且在诗歌、小说、戏剧各个体裁领域,都作了创作上的“实验”。就戏剧言,他不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在王瑶、张毕来、刘绶松等人的新文学史著中,建构了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形象.与民国文学史著中对胡适形象的经典化塑造不同,建国之后,文学史家们从“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的教条主义观念出发,对胡适形象进行了否定性改写,几乎泯灭了胡适在诸多文学领域的实际贡献.追溯胡适形象在这些新文学史著中被妖魔化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总结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评价观念,从而避免走入一种“总体性历史元叙事”的陷阱.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这时,买办文人胡适“看不过了,忍不住了”,他“破门而出”,恶毒地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大肆兜售实用主义唯心论黑货,写了数万字的《水浒》考证。他自称要通过“考证”,“贡献给大家的一个根本的文学观念”,即所谓“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胡适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完全是反动的实用主义唯心论的翻版,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奴才哲学。他吹嘘,用这个“文学观念”写出来的鸡零狗碎的“考据”,要给《水浒》研究“开辟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胡适的所谓“新方向”、“新道路”,“新”就“新”在以投降派的资格论投降派,卖力地为《水浒》辩护,给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贴金,向他的主子献策。  相似文献   

6.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从1920年代开始,韩国知识界传播界即开始关注胡适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运动。在此之后的90年时间里,韩国先后翻译了胡适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作品和文学作品,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社会言论思想等领域内的主要思想,其中除了一般性的报刊文章,还有在韩国的胡适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学位论丈。这些研究,一方面表达出韩国对于胡适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思想与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将上述信息传播到了韩国,从而构成了韩国与现代中国关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韩国自身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观念中的文学教育问题,是个长期引起争议的学术论题,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观念中,与语言教育一样,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当代语文教育普遍认同的文学观念,是狭义的纯文学观,适合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胡适广义的文学观念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的文学专业课程目标、方法、学习水平比较,启蒙才是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元老”们的“革命文学”观,是与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观并列的重要文学观念,可以也应该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始终强调文学的重要作用,二是始终强调“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三是或隐或显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丛子钰 《东吴学术》2023,(5):135-143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也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依据进行的文学实验。从《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到“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初版大约正好是一百年,人工智能写作从某种层面上看可以说是实用主义语言学的后代,它试图用确定性的意义来取消模糊的、形而上的情感表达。无论是胡适的新诗还是人工智能诗歌,从理论上都诉诸日常语言的重要性,而这也是1990年代诗学论争的一大分歧。日常语言既关系到诗歌语言的核心问题,也因其实用色彩,关系到“文学是什么”这一本体论之问。  相似文献   

12.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11-14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192 8- 1937年7月。发展第三期:1937年7月- 194 9年。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的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戏剧     
丰富的看戏经历为胡适日后进行戏剧改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经验,胡适戏剧改良的理论基点是文学进化观念和实验主义哲学,胡适的戏剧改良观念是与其倡导的“五四”文学革命步调是一致的,胡适还在戏剧翻译和戏剧创作中不遗余力,其翻译创作戏剧的动力和标准是写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戏剧观。厘清胡适和戏剧改革创作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进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天演论》问世以后,进化文学观在清末民初文坛成为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文学观念.本文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为个案,考察他们在《天演论》的影响下所生成的进化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变革.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现代文学中语言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思考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从现代语言论出发,反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变革中的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并对在“五四”语言变革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几个范畴,像语言的工具论与本体论、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34-37
1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 ;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 :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 :192 8— 1937年 7月。发展第三期 :1937年 7月— 194 9年。2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  相似文献   

19.
以胡适为首的一派自由主义学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发起了一场著名的人权运动。在此过程中,胡适可以说是起到了领军人物作用。所谓“心喷涌,笔手扰”,胡适在人权运动前后所发的言论也正是他要匡正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之所在。本文拟从对胡适在这一时期政论文章的分析入手,进一步讨论胡适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关怀,以及面对政治现实的转变与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