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一篇记叙文,课文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其实,语文教学倡导简约,追寻"提质、增效、减负",也是如此。一、减少"讲解"增加"朗读"在阅读课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字理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字理教学在中低年级侧重于字理识字,中高年级侧重于字理析词。笔者现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剪枝的学问》一课为例,谈谈字理识字与字理析词在小学中年级的运用。一、字理识字——"舞"字理识字的基本策略:分解组合、析形索义、因义记形。(一)"舞"字的情况分析"舞"字虽是课文的生字,但其音、义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因其笔画、部件较多,学生容易写错。  相似文献   

3.
课文《剪枝的学问》以美丽的文字展现了三个特写镜头:冬天的桃园、春天的桃园和夏天的桃园,写了小作者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剪枝的学问:剪枝是为了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减少是为了增加。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剪枝的学问》。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在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桃园里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了剪枝的原因.从中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  相似文献   

6.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有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最近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6期上刊登的《〈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与评析》一文,对其中一个案例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特与作者倪鸣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方面的有:在阅读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教材分析]《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  相似文献   

8.
剪枝的学问     
朱琴 《教书育人》2009,(6):39-39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国标版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事情,形象地揭示出剪枝增果的道理。它所昭示的教改之路一运用减法思维,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教学亟须"剪枝",把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或无大用的内容,毫不迟疑地"咔嚓"掉,留下那些有用的"核心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学得充分一点、透彻一点。《剪枝的学问》是一篇简单的叙事性文章,可以教的内容很多。我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确定了五个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应的五个教学板块活动。板块一:听写字词  相似文献   

10.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文章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冬、春、夏三个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象,巧妙地把剪枝这一科学知识融合到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之中.备课之初,我不禁心生困惑:科普故事类的课文重点是教什么?以科学知识为重点,容易上成科学课、劳动课,有喧宾夺主之嫌;以了解内容为重点,就会偏重阅读理解,落入内容分析的窠臼.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反复思忖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11.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的经过,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学习训练数据集来构造分类树的策略可能无法达到最好的泛化性能。随机噪声和某些决策仅基于少量训练数据的情况都会导致决策树的分类精度下降,并且过度拟合训练数据集。避免过度拟合主要是通过对树的剪枝来实现,包括预剪枝和后剪枝。后剪枝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从计算复杂性、误差估计和算法理论基础角度分析其中的REP、MEP和规则后剪枝算法。  相似文献   

13.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材内容《26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道理。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剪枝的学问”,我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品味语言中,深入思考。并引领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感悟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以期能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5.
"一惯两爱三点"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一惯"是指师生双主体养成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的习惯;"两爱"是指师生双主体形成并保持对思政课的喜爱;"三点"是指以国内外社会的热点、所在高校的焦点、大学生的关注点统筹教学体系。"一惯"、"两爱"与"三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6.
扫描     
你会给孩子“剪枝”吗孩子是一棵不断成长的小树,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剪枝和修正。批评是一种“剪枝”的方式,方法不可小视,分寸和火候更需慎重把握。批评孩子尊重在先孩子虽小,自尊心却不比大人弱。父母一句话说重了,外向的孩子会立刻把不高兴写在脸上,还要申辩几句;内向的  相似文献   

17.
"九江将成为长江沿岸暨鄱阳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浅谈九江经济发展的优势、弱势暨对策等"一文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一、震撼与激动。主要有四:一是"所见略同,不谋而合";二是"两个第一,难能可贵";三是"九篇文章,效应轰动";四是"实地考察、名不虚传"。二、优势与弱势。(一)九大(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低成本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文化厚重优势;战略定位优势;政策倾斜优势;国家战略优势。(二)三个(相对)弱势: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两个三"与"三个二"有点不协调。三、对策与建议。一、继续加大发挥区位优势的步伐与力度;二、继续加大解决"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这一主要矛盾"的步伐与力度;三、继续加大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的步伐与力度;四、继续加大行政区划调整的步伐与力度;五、继续加大发展县域经济的步伐与力度;六、继续加大调整"两个三"与"三个二"的步伐与力度。  相似文献   

18.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合称,是近年来在教育界颇受好评的一项大型的德育工程。"三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理解"三生"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并内化为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教育是一种审慎的教育,审慎即是对人生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三生"作为人生的三个组成部分与境界层级,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三者既是教育的前提与条件,更是教育的对象与旨归。文章拟对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概念在哲学的视野下做必要的理论阐明与逻辑澄清,从而为能够更好地开展"三生教育"做好学理铺垫。  相似文献   

19.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141-F0002,F0003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三级平台"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构建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分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学习分数一般经历两个显性阶段: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三年级从"平均分"引入分数,人教版教材平均分一个"整体"(特指一个单独的物体),如月饼、正方形等;北师大版、苏教版等教材除了平均分单独的物体,还平均分"一个集合"(或称之为"群体"),如一堆蝴蝶、一些棋子等。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是对三年级内容的延伸,平均分的对象主要是群体,如一把铅笔、一盒面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