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的四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但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特别是轻“听知”能力的现象,造成学生不善“听”,“听不出名堂”。而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超过了说、读、写。这一点,引起了语文界的重视,制订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听知能力训练的计划和目标。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们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思想,结合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记’而‘听’、为‘说’而‘听’、为‘读,而‘听,、为‘述’而‘听’、为‘问’而‘听’”的课堂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3.
邱凤美 《新课程研究》2009,(11):152-153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我们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位居四大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首,这也充分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管大成 《广西教育》2014,(9):51+68-51,6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江苏新编初语教材第一册课文中有一则对对子的故事: 有一次,寿老师出了个题:“独角兽”。同学们有的对“四脚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听了只是摇头。鲁迅对了个“比目鱼”,老师这才面露笑意,要他说说这样对的理由。鲁迅答道:“‘独’有‘单’的意思,但不是数字,所以不能用数字来对;而‘比’有‘双’的意思,也不是数字……”老师听了频频点头,连连夸奖:“对得好,讲得也好!” 读了上述故事,联系我们的作文教学,感爱颇深。 首先,私塾对对是一种能力训练。提起私塾,人们往  相似文献   

6.
小诗变伟大     
刘文伟去参加陶行知办的暑期共学会,他介绍自己说:“我叫刘文伟。”陶行知幽默地说:“你的文章伟大呀?”小刘连忙说:“不,相反,我很渺小。我已把伟字改成苇,芦苇的苇。”陶先生笑了:“对了,不要自封伟大,要群众承认才是真伟大。你愿做芦苇,好。不过‘一苇’也可以‘杭之’嘛。”小刘说:“我读过《诗经》,知道‘一苇杭之’,苇是指船,我愿做一艘济世渡人的船。”陶先生说小刘思想小错,是个小诗人,又说:“写了诗要先念给老妈妈听,别人听得懂,才算是好诗。写文章也要自己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或不愿听下去,这文章只好扔到垃圾箱…  相似文献   

7.
尧逢品 《四川教育》2009,(12):42-42
前不久,我在一个学校听了一节主题班会课《感谢您四班》:在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老师深情地说:“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把你想对同学说的‘祝福’写在上面。然后把纸折成‘小飞机’放飞出去。当你拣到别人的‘小飞机’时,请把它拆开,认真地读、认真地体会,把你想说的话也写在上面,折成‘小飞机’,继续放飞……”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论集》)。“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读就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读书。张志公先生很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强调指出:“‘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读’者是主体,但是要‘导’。‘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进行导读。  相似文献   

10.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11.
<正>小粗心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从花丛中跳出“旁”“榜”“傍”三个形近字,原来它们三个在做游戏。小粗心看它们三个长得十分相像,就对它们说:“你们三个长得这么像,别人会分不清楚的!”“旁”“榜”“傍”三个字听了,呵呵笑了起来,然后就自我介绍了一下:“我们三个是形近字,长得当然相像,但是还是有办法区分的!”“我读páng,旁边的‘旁’。”“我读bǎng,榜样的‘榜’。”“我读bàng,傍晚的‘傍’。”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三十年中,我国中学的语文课,从名称到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教材内容更经历了六次大的变动。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并且各次改革的利弊得失也不尽相同。 先说名称的改变。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大学都叫“国文”,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新编中小学教材时才统一改称“语文”。改名的用意,据当时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的叶圣陶同志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  相似文献   

14.
孙淼 《教师》2008,(16):82-82
叶圣陶说:“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直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渎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  相似文献   

15.
短章集粹     
短章集粹“读”能生巧教室里静悄悄的,连平时最不“安分”的学生也能专心地听我朗读课文:“‘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我用细微的声音和略带恐慌的语气读着。“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我略略抬高了...  相似文献   

16.
学会欣赏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春风吹》。整个课堂设计按“我会读”、“我会认”、“我会演”等几个板块展开,很有层次,也有新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每次都让学生来评价参与活动的学生的表现。当有学生参加了“我会读”这一环后,甲同学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他把‘树’读成了‘su’。”乙同学又接着说:“他读得太慢了。”当学生参加了“我会演”后,丙同学评价道:“她表演的姿势不好。”平心而论,这些参加活动的学生的表现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不乏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下一代》杂志增刊《学习“三个代表”,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觉得这是一本政治性突出、知识面很广、实用性和现实性很强的中小学思想教育读物。这本增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象化地讲给下一代听。难怪中国教育报说它是“生动解说‘三个代表”’;中国新闻出版报称这本增刊“为青少年提供了一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教材,也是中小学老师辅导学生学习‘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大声读给孩子听”是“亲近母语‘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之一。它旨在通过教师和家长为孩子大声朗读优秀的儿童文学等作品来让孩子爱上阅读,亲近经典。笔者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大声读给孩子听”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也有效地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情感,健全了品格,放飞了想象,为提高儿童综合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那一只纸船     
这节课是冰心《纸船》的教学。一堂的咿咿呀呀,孩子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停顿和重音读得有板有眼。下一步,该交流“备读”的内容了。所谓“备读”,就是在课文旁作的批注,说明这样朗读的原因。说过了“从不肯”,说过了“一只一只”,说过了“很小”的“很”,说过了“抛”。之后,一个孩子一下子跳到了“有一只”上面:“我觉得‘有一只’的‘一只’要重读才好,但我还没有想好原因。你们看,就像这样读。”说完,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对呀,为什么只希望‘有一只’呢?‘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每一只都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每一只都流去…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在西门里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讲读课《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课后听作课老师介绍说:“这课,过去我讲过多次了,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也有新问题,如文中的‘哼’字,以前我都读成‘hēng’,这次这样读总觉得不太贴切。经查字典发现是个多音字,本文应取‘hng’音,怎么读呢?请教了其他老师,才找到了它的准确读音。所以老课文,也要做新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