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霄 《天津教育》2003,(4):42-42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充满笑声、掌声、赞叹声。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为他高超的教艺而折服,无不赞叹他的课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笔作为于老师的弟子,每次听他讲课都受益匪浅,特别是他课堂上轻松自然的教学幽默更让听课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期中考试后,按惯例,各中队要召开家长会:重复着年复一年的程序,作为班主任的我和家长都感到是一种负担,而很少有什么收获:发通知的那节课刚好是班队课,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班队课的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刚写完,心直口快的冯江就站起来:“老师,这心里话说了也是白说,我爸我妈才不会理会我的什么心里话呢!他们只听老师的话。”马上就有许多同学附和表示赞同。看来,孩子要做到平等地  相似文献   

3.
期中考试后,按惯例,各中队要召开家长会。重复着年复一年的程序,作为班主任的我和家长都感到是一种负担,而很少有什么收获。发通知的那节课刚好是班队课,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班队课的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刚写完,心直口快的冯江就站起来:“老师,这心里话说了也是白说,我爸我妈才不会理会我的什么心里话呢!他们只听老师的话。”马上就有许多同学附和表示赞同。看来,孩子要做到平等地与家长沟通也并不容易。“是吗?老师就是知道你们有这样的难处,才给大家一个机会。”我故作神秘地说,晚上不是要开家长会吗?你们就把要说的心里话告诉…  相似文献   

4.
尽管有些学校里实行集体备课,但从实际上看。教课毕竟还是个体行为。这种个体性在语文课堂上尤为明显。而且,更实际地说,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上出绝对相同的一堂课。为什么?从大里说,时代变了,社会的要求变了;从小里说,学生的变化,自身的反思,都会使教师的课堂内容发生变化。变了,通了,不同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一样,但是收获都增多了,教学效果也就变好了。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求变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得好。上好课对于永正老师而言是一种自觉的追求。他说,学生心中的好课,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于老师赞美自己上学时遇上的恩师,说这几位老师"已经和他们的课融为一体了——课即师,师即课"。于老师以自己的老师为样子,几十年锲而不舍,在教学的征途上拾级而上,臻于化境,呈现了人课一体、生命升腾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有一种让人想亲近的感觉,对学生的引导与对话无处不体现出长者的智慧,教学中他的言传身教则更多采用暗示和隐喻的形式,那是浓缩的艺术,仔细聆听一定收获颇丰。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始终让学生有所得,也因此让人的灵魂安宁、踏实。相信许多亲历于老师课堂的人一定会和我们一样有这些兴奋的念头。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堂是有效益的课堂,可能方法简单却扎实可行。而时下许多课,一节课上完了,手段“先进”,形式花哨,学生的头脑还是空空如也,这是无所得的教学。有人说于老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是的,一节课的艺术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伴随着知识难点的克服和文本对话的深入始终有所收获。身处这样的课堂,学生大概是没有理由走开的。而至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所得,那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观问题,比如说于老师主张“意文”兼得,看重通过运用汉语本身的特点,通过朗读来完成语文的学习,而同时也有很多老师会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探索来达成。不管您是什么观点,我们的教学最后指向的还是学生的发展,是让他们在课堂中获知越来越多,越来越聪明。亲爱的读者,您认为呢?  相似文献   

7.
复习课一向以不易把握、难度较大、效率较低而让许多教师感到头痛,有的老师在复习课上只注重知识的罗列堆砌,有的老师倾向于题海战术进行训练,有的老师则是将知识堆砌与机械训练简单相加……上种种情况导致复习课效率低,学生收获小,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研讨会做课的过程中,几位教师在互相评课中说到教师的教态都能够做到自然,有亲和力,突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是因为做课,如果在平时上课,我可不能天天面带微笑来上课,课堂会收不住的。”话音未落其他教师们纷纷表示有同感。我不禁思索,我们听到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公开课老师都是这样富有感染力和有激情的上课,也不见有学生捣乱,老师们马上反驳我说那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学生不敢,做课老师也就不用花费力气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范敏 《江苏教育》2012,(13):59-60
高林生老师有三大绝活儿:说课——不看教材、听课一不记笔记,评课一不写稿子。自高老师在我校创办博雅读书社以来,身为"社员",有机会多次聆听他的教导,自然,对高老师的绝活儿,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教材在心中2008年秋,我跟随高老师去山东一所小学送课,一路上,都在听高老师说教材,甚是过瘾。整套苏教版教材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前交流师:上个月我们一起交流了《三字经》,同学们都有收获,其实读书交流课就是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收获说出来就可以了。希望我们彼此都能自由、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对事物的看法说出来。二、导入师:(课件播放动画《西游记》的主题曲。)同学们,我们这个月读过了《西游记》,下面我们交流展示《西游记》主要  相似文献   

11.
某年省级评优课上出现这么一个环节:赛课老师请学生上去板演,过道里有一滩水,老师提醒该学生,注意脚下有水。评委以及很多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位老师很有素质,到底是什么素质呢?又好像说不清楚,后来有人就此问执教老师时,这位老师说:"我在乎的是学生。  相似文献   

12.
于漪老师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子遗憾的课。"遗憾什么?遗憾是因为不完美,不完美预示着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于漪老师一辈子都在执着于专业的提升中。遗憾也是一种美。拉斯·史文德森曾说:"所有的乌托邦看上去都无聊得要死,原因就在于,唯有不完美,才是有趣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正是因为有许多如于漪老师所说的"遗憾"才丰富多彩,才如拉斯·史文德森所说的"有趣"。  相似文献   

13.
我所在的幼儿园,每学期45岁以下的老师都要上考核课,40个老师按年龄分成几组,分别上移植课、创新课、限时课等。移植课的内容都来自于市里比赛获奖的优质课,主要让年轻老师模仿;创新课主要看选材和教学方法上是否有突破,主要由骨干教师承担;限时课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出一个主题,不分领域,让教师自主设计教案并实施,也叫关门课,主要是培养一部分将要成熟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没有你来我往的频繁问答,没有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没有对课文内容的机械支解,有的是书声朗朗,静思默写。这样抓住语文课的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于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两节课可分四大板块。第一,充分地读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于老师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津津有味。于老师自己也说:“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读出思想。”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次比一次有深刻的体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第二,动情地写话,提高学生动笔写的能力。于老师用…  相似文献   

15.
名校名师     
“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于漪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全国语文界的一面旗帜。有人评论于漪说:“于教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一位年轻老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说她…  相似文献   

16.
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香港的吴霭筠老师的课前谈话集精妙与风趣于一身,值得借鉴。师:很多同学都养过小动物,吴老师最近看过一篇报道,说动物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情感、有喜怒哀乐的。你们相不相信?师:为什么?动物没有跟我们说:主人,我很快乐,我很难  相似文献   

17.
何捷 《中国教师》2011,(17):63-65,78
<正>笔者在向自己的师傅于永正老师请教的过程中知晓一个有趣的事情。于老师说他年轻时精心备的课、上的课,孩子几乎都忘记了,孩子们唯独记住的是和他交往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如外出郊游、一同游戏等。笔者强烈认同,因为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笔者自己的经验中。那些正儿八经备好的课即便上得行云流  相似文献   

18.
近日,学校举行教学能手选拔活动,有位教师上<黄果树听瀑>一课.课伊始他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竟然齐刷刷地齐读起来,教师顿时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待学生齐读了6个自然段之后,教师终于"果断"地拍手让学生停下来,说:"看来我们的同学都很喜欢齐读,但老师觉得自己读自己的会有更大的收获."听课的教师相视一笑.  相似文献   

19.
这一阶段我校九个“悦动实验班”的语文老师都精心准备了悦动导案,轮流上了一堂悦动课。在上课和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收获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万益 《新课程研究》2012,(11):180-181
一年来,"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我校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一活动。通过说课、授课、观课、议课等环节,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很深、收获很大。现就结合我授课的内容,小学五年级《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