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全民健身路径”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提高了人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健身的条件,丰富了群众健身的内容。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校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对策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所以在高校体育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其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之一,也符合“培养人才”这一基本要求。其理论对策有:1.树立正确的现代健身观念;2.认识到“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3.加强“体育就是幸福”的研究和宣传;4.深入开展“体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的宣传和研究;5.认识到“全民健身”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关系。进而形成3项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步“一二一”启动工程关系到中国全民身体健康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全民健身计划进入了启动阶段,被定名为“一二一启动工程”的方案即将由国家体委牵头推出。“一二一启动工程”是借用队列操练中“齐步走,一二一”的指挥口令,向社会发出全民健身计划...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研究、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十三五”期间的研究主题进行了瞻望。研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研究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研究力度不大、理论借鉴不足、对市场需求关注不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以及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研究议题,包括体育健身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体育健身产业研究、社会资本视角下体育健身企业发展研究以及区域体育健身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徐燕平 《体育教学》2005,(6):I0004-I0004
上海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六大走向是:一是课程价值上,明确从“竞技体育”全面向“健身体育”转变,实现课内加强,课处延伸的体育与健身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总结上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市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扩大“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提高“人人会健身”的个性化运动技能,提供“人人可参赛”的大众性健身场景,养成“天天想健身”的时尚型生活方式,引领我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围绕“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这一国策,探讨了大中专生的健身意识状况,参与健身活动及掌握健身方法的状况,为下阶段制定健身措施,培养健身意识和开展终身健身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语言学和比较学方法,对“健身”词意进行辨析,并窥视“健身”一词所负载的健康观念,以探讨现代健身理念及其方法的现实意义。结果发现,“健身”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健身”的词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的健身理念应该更加体现现代人的和谐意识,在这种和谐意识的支配下所选择的健身行为,也就应该更加理性化。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福建省19条“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情况及社会效益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 全民健身路径”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意识; 锻炼人群、年龄、文化层次、锻炼方式多样化;“全民健身路径”的设计、布局、管理有待 完善。  相似文献   

10.
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该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分析了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并提出其实践转向。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实现全民健身服务更加精准智能、供给更加全面均衡和治理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目标。宏观层面,数字赋能推动了全民健身“智”与“治”的高效融合;中观层面,数字赋能促进了全民健身“供”与“需”的精准匹配;微观层面,数字赋能实现了全民健身“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未来,可以通过创新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治理新模式、探索数字赋能全民健身供需协同新方向、打造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服务新生态等措施,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11.
强琳 《新疆体育》2000,(2):13-16
2000年,是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第三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是“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完成好这一阶段的规定任务,才能为实现第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打下基础,分析新疆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初期,对“全民健身”有关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校体育的角度,侧重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保证以及学校体育的作用、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有意探讨。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从健身者主位的视角出发,以健身爱好者的身体焦虑为切入点,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健身爱好者对于“身体”的认知变化逻辑及规律。通过民族志叙事与访谈发现,“审美规训”“身体赋权”与“自我认同”是驱使个体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重要原因。新冠疫情的发生,扰乱健身爱好者的日常健身节奏,引发并加剧其身体焦虑,这种身体焦虑折射出健身爱好者将身体视为自我认同与安全感的来源,因而影响到健身爱好者之前建构起的“身体的意义”。该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轨迹(审美规训/身体赋权/自我认同)-转变(扰乱健身节奏/转变健身方式)-持续(身体成为安全感来源)。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健身爱好者身体意义是流动的、多样态的、能动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与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奥运会增强了人们的健身意识,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促使全民健身工程不断完善,促进了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绿色奥运”理念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科技奥运”理念为人民群众树立了科学锻炼的观念,“人文奥运”理念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江苏省大学教师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主要结论:江苏省大学教师对健身方面的认知程度较强,但健身行为较弱,体育人口约占27.9%,影响大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主客观因素是“惰性”和“没有时间”;健身项目主要选择羽毛球、乒乓球和慢跑,锻炼形式以个人或亲朋结伴为主要特征,建议:加强对大学教师的健身宣传,发挥高等学校工会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体育健身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数字时代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融合性共同决定了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具有多学科辐射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性地回答了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学理逻辑。研究认为: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体现了“赋权”逻辑;从管理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加优化“需求获取—供给决策—流程管理—绩效评价”这一管理运行过程,彰显了“提质”逻辑;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信息机制、激励机制、效率机制、节能机制,蕴含了“增效”逻辑;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加适应“场景社会”“缩时社会”“分众社会”“异步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需求,折射了“使能”逻辑。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多学科系统思维在推进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复杂工程中...  相似文献   

17.
(时空再现)     
由本刊评选的“抗病先锋”———山西省晋中市统计局退休干部刘月英同志,从1994年订阅本刊至今,每当新的一期《健身科学》到手,就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刘月英曾身患癌症,读《健身科学》后,受益于其“自然健身”理念和方法,治好了癌症。所以,她对这本杂志有了深厚的感情。她经常对人说:“我今生能与《健身科学》相约,是我和我们全家的最大幸福!”(时空再现)@梁生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健身过程中的身体感,抓住经典民族志在观察和访谈中忽略掉的有关运动“感官”的深层知识,从而探究女性健身的身体感与自我、社会性别文化的关系。对广州市两家健身房进行一年的田野调查并对20名女性健身者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出女性健身者“痛”的酸爽、“轻”的愉快、“难”的努力、“汗”的舒畅、“热”的流动和“被看”的不适六种主要的身体感。女性健身者在健身时体验到“痛”“轻”“难”“汗”“热”“被看”等多种身体感觉,不仅展现了女性运动身体感官经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还动态地表征了其中蕴涵的性别文化、健身文化、养生文化的交互影响。因此,女性在健身运动中的“身体感”已经不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女性的健身感官经验,勾连起了社会文化、运动文化和性别文化对现代身体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刘畊宏女孩”群体,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了网络直播间健身群体的身份类型及其建构逻辑。研究表明:网络直播间健身群体主要有两种身份类型,即“元粉丝”和“新粉丝”构成的粉丝群体以及“纯在线学员”和“粉丝型学员”构成的学员群体。粉丝群体遵循偶像感知的身份建构逻辑,其中,情感性因素主导了“元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情境性因素影响着“新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学员群体遵循身体实践的身份建构逻辑,其中,“纯在线学员”以教学互动的逻辑进行身份建构,“粉丝型学员”通过主观意识觉醒的过程来实现身份的建构。推动网络直播健身高质量发展,一是在相关政策的执行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二是引导在线健身群体合理选择学习对象;三是规范化健身直播间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全民健身实际,借鉴已有的健身评价经验理论,通过对现代全民健身系统的分析,探讨全民健康方式和全民健身质量的评价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体机能监测、健身过程评价与健身效果评价体系,既要保证健身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在健身中创新,真正做到创新与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