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2.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好“三深”原则,即深刻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领会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深入体会诗词审美特质、贯彻朗诵原则。这将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只要处理好这些原则,那就会得心应手,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本细读”法是二十世纪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概念。中国传统诗歌阅读提倡通过细读进入诗人情感表达的场域,与作品形成直接对话。文章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进行再解读.认为诗句中蕴含一个失意天才的双重心境,深入理解此诗不无裨益,能为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8.
江珏明 《学语文》2021,(1):44-45
《书愤》这首诗无论从诗歌的表层含义,还是内在的情感脉络看,都集中体现了孟子“知人论世”的诗学观。全诗不仅时间跨度大、前后情感对比强烈,大量使用典故来突出情感表达,而且透过关键词梳理能逐层理解诗人情感背后的深沉社会内涵。同时,抑扬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诗人以诗明志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9.
蔡强 《中学生阅读》2004,(11):32-33
鉴赏古典诗词,首先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2003年高考题“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004年高考题“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中的“闹”与主语“红杏”的组合是诗人“故意”制造的搭配不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的语言变形作一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17页说:“电影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和广为流行的娱乐形式。有人称为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之后人类创造的‘第七艺术’。”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332页说:“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比较发现“第七艺术”的前六种表述有出入,诗歌、建筑、音乐、舞蹈、美术等五种是相同的,而第六种教材上表述为“戏剧”,教学用书为“雕塑”。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浪漫主义新格律诗《再别康桥》一经问世即成阅读经典。本论文从当代“创造性阅读”理论出发,加以重新审视赏析,力求从词语本意、诗词格律、诗人生平思想和原作意象意境上寻根探幽,在评析诗歌“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同时,论证其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之“溯”字,当属“搠”字之误。  相似文献   

12.
“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关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本体,“出入”说则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鹤林玉露》中说:“作诗要健字撑拄,曰:要活字斡旋。”“活字”就是虚词,虚词在诗歌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从虚词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情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能体现出诗人在含蓄蕴藉的诗歌中那些不可言说的言外之意。综观2012、2013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没有一道题涉及虚词的考查,然而,大多数实词还是需要借助虚词才能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一些优秀的诗词也正是通过炼虚词显示其高超的艺术功力,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其在表睛达意上的作用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4.
“工农兵诗歌”创作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想象方式经历了“想象的工农兵”与“工农兵的想象”两个阶段,这两种想象方式使“工农兵”形象趋于“符号化”并最终走向“完型化”。透过诗人想象方式的前后变化以及符号化“工农兵”形象的价值化过程,人们能有效探察“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具体文学创作中的显现方式,以及特定文学现象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诗人只属于“这一个”。这六位获此殊荣的诗人以绝不雷同的作品风格,展现各自的美学追求。捧读厚至623页的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获奖诗人专辑《光芒涌入》,仿佛穿过色彩斑斓的岩石呈现不同的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17.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18.
徐松先生的《新诗鉴赏三步曲》(《中学语教学))2000年4期)介绍了他本人教授《致橡树》的过程:品读节奏美一领悟意境美一比较异同欣赏主题美。笔对这“三步曲”颇为赞赏,以为深得诗歌教学三昧。但在《致橡树》所表现的爱情观的理解上,却与徐先生有些不同。徐先生认为,“第一层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批驳种种世俗的感情观,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表达了六个否定”,“第一层中六个否定句中的‘不像“不学“不止“甚至’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是唐诗中的名篇,但苏轼曾认为尾两句为蛇虫。这反映了二人不同的审美旨趣。借用王国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理论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柳宗元、苏轼二人对于诗境有不同的追求,这既取决于诗人对于诗歌功能的定位,又与创作中物我关系中的情感位置、观物方式密切相关,并最终塑造了二人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类型。  相似文献   

20.
钟嵘的《诗品》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性”,“情性”是其评判诗人诗作的标准之一。自然外物对情感的触发、社会生活对心灵的感荡、穷情写物、以情评诗、真情真美论诗都是其情性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