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敬的罗教授、尊敬的各位编辑和各位数学同仁,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解题教学高级研讨班”闭幕会上发言,在这里说三层意思.一是感谢.感谢解题大师罗增儒教授.七天来,罗教授根据自己的解题实践,阐述“什么是解题”,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我们“怎样学会解题”.罗教授的教诲,让我们学有所获,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不虚此行.  相似文献   

2.
在八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道它们都是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量度.但在实际问题中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还难以断定这两组数据的整体状况接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还常常关注数据的“波动状况”.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状况”的几个量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能说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可以举“霜发”“银发”“鹤发”“华发”为例。这里的“霜、银、鹤、华”,都是名词,都可以活用为一个形容词——“白”。如果我们探讨一下古人用名词来代替形容词的奥妙.就会感到古人用词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4.
曹兰芳 《考试周刊》2012,(64):187-188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腾飞,物质生活上人们追求“绿色、和谐、健康”,同时人们对“绿色、和谐、健康”的精神生活追求也加快了步伐。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升级,因此对教育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是班级,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一定要与时俱进.有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绿色、和谐、健康”的班级管理是我们班主任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意境的韵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虽有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文化意蕴的“石”雕艺术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充分展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引入这样的审美意趣,追求“瘦、皱、漏、透”的美学课堂,就会让师生享受到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  相似文献   

6.
王金聚 《物理教师》2008,29(11):59-60
虚拟、假设,是研究问题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像教材中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玻尔原子模型”、“爱因斯坦光子说”等都是以虚拟、假说为基础的成功范例.我们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在常规思路过于繁琐甚至走不通的情况下,为解题方便,有时候我们故意虚拟出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往往能及时地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使问题能快速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一个“慢”字,正悄悄地潜入我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论是放弃汽车出行、以自行车为时尚的“慢城市”理念.还是包括慢食、慢跑、慢阅读等在内的“慢生活”方式.都在提醒我们放慢节奏、细细品味、过一种真正“低碳”而高品质的生活。暑期赴北欧考察,一方面看到那里的人们生活得从容不迫与悠闲自在,另一方面又钦佩其艺术想象力与科技创新力之卓越不凡,进而感慨:我们自己终日忙忙碌碌究竟收获了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成果?相反.想象、创造与自由、闲适之间倒是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里.反义词堪称丰富.它的运用也颇有讲究。如今使用频繁的“硬”和“软”这一对反义词。说起来不失趣味性。比如有“硬件”就有“软件”.有“硬化”又有“软化”.可是我们只说“硬气”却不说“软气”,只有“硬说”却没有“软说”。  相似文献   

9.
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就开始了对“质疑·探究·构建·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围绕目标,认真开展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构建、拓展”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无处不存在着美,本文讨论一次至四次函数图象的自然、和谐之美. 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形状可看作字母“I”),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将直线折一个“弯”,形状可看作字母“V”).那么,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正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按照“两主”(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教学原则,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设计了小学数学中年级“讲、练、议、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一讲”、“练一练”、“议一议”、“评一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了传统教育中教师单纯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窘况.  相似文献   

12.
邻居家小明就要升入初一了,面对将要跨上的人生新台阶,面对五彩斑斓的初中生活.他非常好奇,见了我就问:“初中学习紧张吗?知识好学吗?难题多吗?”我笑着回答:“只是改变一下环境,你在长大,知识也在长大.,,初中知识就像我们每天吃的馒头米饭一样重要,初中生活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方式与快乐,也肯定有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3.
课余时间,我们几个数学“发烧友”探究了作业中一个有趣的图形(如图1).这个图形很像埃及的金字塔,因此我们称之为“金字塔三角形”.由它引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1.图1是轴对称图形吗? 这个图形由若干个等边三角形组成,作出大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不难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 2.图1可以用若干个“(?)”拼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完整准确地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还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该如何称呼我们的官方语盲——中文.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实际上,无论在英文中还是在中文中.它所带来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曾经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国语”、“普通话”、“汉语”(或“现代汉语”)、“华语”等。在英文中.有Chinese,Mandarjn,Standard Chinese,Putonghua,Kuo—yn等。这些词语的出现都有相应的历史背景以及各自的使用范围。上述这些说法,应该说,无论中外人士,都能心领神会。然而细究起来,这些说法在使用上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而且时有混淆甚至混乱。混乱的情形有两种,一是表现在外国人在定义我们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时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错误,一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对外交流中,在把我们的官方语言翻译成外文时出现混乱乃至错误。本文希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英汉对比,来省察我们使用上述词汇时的混乱.并对怎样纠正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二、三     
同学们在赛跑时,经常会叫“一、二、三”作为口令,那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呢?也许你会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One、Two、Three”吗?其实,英语用得最多的口令应该是“Ready、Set、Go”,就相当于我们说的“预备,跑!”例如:Let'sseewhowillgettothetalltreefirst.Ready,set,go!(让我们看看谁先跑到那棵大树那儿。预备,跑!)一、二、三@聂方冲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树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借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观点:那就是在“小”字上做文章.在“真”字上做研究。在“趣”字上下工夫。概括起来就是要了解童心、激发童趣、培育童情、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他们的思想.用成人的语言去代替他们的语言,“把天真烂漫的儿童教成老态龙钟的学究。”  相似文献   

18.
毛寅 《学周刊C版》2014,(2):52-52
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我们将如何把握它?这无疑成为教师首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了.在梳理、思考这些问题与困惑的同时.我认为“研读教材”的提出对推动课程改革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时光任苒,朋友已经老大不小了。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她漫不经心地提到她和她的丈夫正考虑要小孩。“我们正在做一项调查.”她半开玩笑地说。“你觉得我应该要个小孩吗?”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课外拓展资料相当丰厚.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原始资料”一股脑儿都倒给学生.面对如此丰厚的课外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精心“酿蜜”,拓展、取舍教学资源必须考虑它的必要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