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接受研究的新时代背景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和平崛起、造福世界的新时代大国角色做出了准确定位,对中国作为新时代强国的大国文化姿态做出了准确指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世界性高度和国际担当精神,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大格局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叙述,是中国梦宏伟蓝图的现实书写。  相似文献   

2.
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等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可以拉近"四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区缩影。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红色文化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几种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努力学好"四史",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方针的确立,为新时代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56个民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  相似文献   

4.
地质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百年地质工作进程同步,在推动地质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情况下,本文对推进地质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回顾了"三光荣"精神、李四光精神和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如何弘扬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旗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性的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6.
传统是现代之母,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了历史与现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应用价值研究基本理论,选取外在价值之一工具性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价值概括为归化价值、建构价值和调试价值,以期为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进路,进而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论证。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学热"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表征着中国在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后出现的重新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自觉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清醒地认识"国学热"文化现象,并将"国学"创造为"新国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艾璐  杨宇 《文化学刊》2015,(1):233-234
<正>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选择与拒绝。我选择《鹿王朝》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承载着西丰人的生活和西丰的文化,运用文字建立起一个鹿业的"王朝",而其间也展示了整个"王朝"所构筑的历史文化符码。一、文化与土层:地域特质与历史文化的符号记忆可以说,西丰的鹿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质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延续发展的坚定信心。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其次探讨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径:深化时代文化理论认知,丰富文化育人建设载体,巩固社会文化育人功能,以及优化网络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软硬”实力,增强文化实践效能,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旨在帮助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着力赓续红色血脉,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1.
正新时代如何创新表达方式,奏响对外传播的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是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个地方都与整个世界发生着或隐或显但却紧密的联系。我国的许多地方文化在国际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如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凝练出了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华儿女优秀品格的根基,东坡文化则是其中的翘楚。新时期、新时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苏轼的诗词文章、言行轶事、治国理政等事功进行挖掘和整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分别与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三进"目标。与此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关于东坡文化经典与实用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是5 000年华夏民族的历史积淀,是炎黄子孙劳动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新时代,我们应加大创新力度,并借助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杭州G20峰会,西湖之畔的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了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品质之城完美融和的独特魅力。一年来,杭州续写传奇,在文化大发展、大提升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传统文化复兴的三件"小事"颇具代表性,耐人寻味,值得一述。一个社团的"旧瓶装新酒"有人说,杭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头衔前,还应该放一个"中国书法名城",原因无他,中国金石、印学和书法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正>在前不久召开的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上,"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贯穿全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海外日渐"吸睛"。然而,作为全球GDP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输出却少之又少。如何精准、稳步、长效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能力,达到传播效果的  相似文献   

16.
"伪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间点,是中国人民的屈辱经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妄图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侵略,最终实现其吞噬中华民族的罪恶野心。本文立足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考记伪满时期日占区城市规划、建筑设施等的历史流源,解析这一特殊阶段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与时代风貌,进而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为之赞叹。中国,在短短40年是如何实现的?前一个谜团尚未完全解开,新的"谜题"再次涌现:阔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借助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契机,在强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寻找破解"中国谜题论"的钥匙,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新时代的命题,向世界阐释新时代中国的积极意义,以及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的正能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中国媒体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19.
栗子 《文化交流》2015,(3):67-70
特色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凸显了浙江农村乡村气息和自有个性—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乡村的历史文化、古树民居与旅游、影视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永康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实践论、辩证法三个维度上开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境界。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改革开放前后两部分历史,并整合党史、国史、世界史,开启唯物史观的新境界。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横坐标上以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纵坐标上坚持信仰的创新性发展与新实践的良性互动,开启实践论的新境界。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人类初心的最大公约数,在人类共同价值中定位人类文明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最佳平衡点,开启辩证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